-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9-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指闕
《疏》三十七品。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故云等法。
《鈔》經既闕略。解雖不補。今當備出其義。以為後學思脩之助。四念處者。
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
起四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我倒。於識多起常倒。
為令眾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一、觀身不淨。身有內外。
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內外身。皆攬父母遺體而成。從頭至足。
一一觀之。純是穢物。眾生顛倒。執之為淨。而生貪著。故令觀身不淨也。
二、觀受是苦。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
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于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
則生苦受。于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三、觀心無常。
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麤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