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1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普賢十大行願(二十六)五者隨喜功德4──隨喜的方式
一般人的觀念中,布施財物是最易行,也是最普遍的隨喜方式。然而,除了錢財的布施以外,藉由其他方式,也能夠修隨喜功德。譬如:運用自身的體力,以勞動去幫助別人;在道場聽聞佛法,回到家庭、社會、工作單位,隨緣為人解說;或是以口讚歎、以手鼓掌,乃至見人行善,發起了一念歡喜、讚歎的心,這些都是修隨喜的方式。
佛在世時,在祇園精舍旁,有一戶非常貧窮的人家,經常看人們到精舍供佛、齋僧,作種種布施,自己也想布施。但是,家裡一貧如洗,無法布施錢財,於是發心每天去打掃精舍。一日,有一位大富長者,得知貧者因為無錢布施,而日日至心不倦地打掃精舍,於是也發起歡喜心,布施貧者五百兩黃金,幫助他圓滿供佛齋僧的心願。
貧者雖然沒有錢財,但是他運用自身的體力,打掃精舍,也能使他圓滿了布施的心願。打掃精舍,是力的隨喜;長者發歡喜心贊助他完成布施金錢、供佛齋僧的心願,則同時包含了錢財與心念的隨喜。
其實,在道場中經常有這樣的人,他們也許沒有充足的錢財隨喜供養三寶,建設道場,但是也能運用其他的方式隨喜發心:或是到精舍打掃環境,或幫忙接電話,或隨喜為來到精舍的人服務,或是讚歎功德主的發心,或與人分享自己對佛法的領悟等等,藉由這些發心,擴展生活的領域,與更多的人結善緣,使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滿法的喜悅。
《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法門;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眾生。行者在廣修隨喜功德的過程中,一方面攝受、度化了眾生;同時,藉由一切有為的方便法門,消弭自心的種種障礙,啟開智慧之眼,而契入眾生本具、平等的心性,了達一切法乃是因心所生。於是十方法界,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門,都成了廣修隨喜功德的菩薩行處,心量也就開展向無量無邊的法界。
《華嚴經》云:「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毘盧性海。」這是道場中,每日必發的大願。菩薩在隨喜發心,與眾生共同成就功德善法的因緣中,施者與受者互相薰陶、互相含攝,終能達成最初所發的大願:與一切眾生同登平等法界,共入諸佛清淨本具的毘盧性海。(中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