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選擇性切除術 根治「難治型癲癇」
30歲的小紜罹患顳葉內側硬化症,左腦海馬迴萎縮硬化引發癲癇逾15年,服用5種抗癲癇藥仍每週發作3-4次,屬於難治型癲癇,且影響智力、記憶,再不控制會更惡化。今年3月接受「選擇性海馬迴杏仁核切除手術」切除深部病灶,不傷及其他腦組織,至今未再發作,記憶力和反應也變好。
切除病灶 不傷及其他組織
台中榮總癲癇科主任謝福源指出,癲癇盛行率約0.5%到1%,可能是基因異常或是腦部構造問題,造成腦部過度放電,若服用2種以上藥物仍難改善,屬於難治型,約占30%,其中有一半的人可考慮手術治療。
中榮腦腫瘤神經外科主任李旭東表示,腦部構造引發的癲癇可經手術改善,成功率約8成,建議患者不要放棄,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小紜是在國中時癲癇大發作,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家人還以為受到驚嚇去收驚,仍不斷發病,最後才確診,但服藥治療仍持續惡化,除了偶爾大發作,還有小發作,從1週1次到1週3-4次,出現流口水、手腳不自主抽動、意識喪失,還多次發病受傷,讓她不敢出門,也無法就業,放棄當美容師的夢想,後來轉診到台中榮總進一步治療。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廖致翔指出,小紜的病灶是管理記憶和情緒的海馬迴萎縮硬化,且只剩一半,必須切除,但因海馬迴位於腦部深處,傳統手術先切除外側顳葉,再深及海馬迴切除,會傷及語言、記憶和視力等功能。
手術風險 與一般開腦相同
這次手術採取新路徑,從顳葉和額葉的縫隙深入到海馬迴,只選擇切除部分的海馬迴和上方的杏仁核病灶,不傷及顳葉及其功能,但手術難度高,不能傷到周邊腦組織、神經和大血管,而且路徑狹小,歷經6小時完成,該手術風險與一般開腦手術相同,但如果術前顳葉就有損傷則不適合進行。
小紜術後終於恢復正常生活,目前仍要持續服用藥物,術後滿1年後能評估減藥,之後甚至可以不用藥,她也開心迎接新的人生。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