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8
- 最後登錄
- 2025-2-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2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210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goodperson 於 2018-5-5 17:08 編輯
日本最異類小鎮: 15年零垃圾
日本有處叫“上勝町”的小鎮, 隱藏在茂密群山之中交通不便, 半數居民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 卻每年人人創收千萬日元。
這裏缺少系統化的垃圾回收體系, 缺少先進的處理技術, 十幾年來卻率先解決了令全世界頭疼的垃圾問題。
這幾年上勝町愈發聞名遐邇, 不僅是因為如詩如畫的山川和茶園, 悠久寧靜的村莊(被評為日本最美的14座村莊之一),
更是因為這座“日本最環保小鎮”沒有一樣遍布全球的東西:垃圾。
是的,上勝町居住著1700多人, 但他們幾乎不生產垃圾。
在上勝町的街頭你根本找不到公用垃圾箱, 整個鎮只設有一個垃圾回收中心, 要求所有垃圾在回收之前必須經過分類處理。
就算是剩飯剩菜在交到回收中心之前, 也只能堆在家裏。
而上勝町人分類垃圾的細緻程度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首先,可回收類下有45個小類:鋁罐、鐵罐、噴壺、金屬瓶蓋、衣服、木製品、熒光燈……
礦泉水瓶蓋、貼紙、瓶身分開歸類, 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得分開。
口紅膏體屬於“可燃物”, 口紅管則是“小金屬物”。
一隻襪子算是“可燃物”, 兩隻襪子屬於“舊衣料”。
就連牛奶盒必須折平、洗淨、晾乾。
垃圾回收中心的兩位小哥, 會時刻監督居民是否投遞正確。
除了嚴苛的垃圾分類, 小鎮還鼓勵居民們重複多次使用物品。比如小鎮上開設了kuru-kuru店鋪, 居民可以免費交換閒置的舊物。
Kuru-kuru工廠雇用了不少工人, 專門利用廢棄物來製作袋子、衣服和玩具, 不僅解決了部分失業問題, 還讓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說到回收再利用, 不得不提到小鎮的標誌性建築, 下圖這間涵蓋倉庫、啤酒廠、酒吧、BBQ功能的零垃圾啤酒廠。
釀酒廠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幾乎都來自回收的廢料, 這一側高達 8 米的牆壁是從村民家回收廢棄的窗戶製成的。
餐廳中庭懸掛著五彩繽紛的吊燈來自回收的瓶子。
建築外立面的木材用的是小鎮木材工廠加工的邊角料, 用作地板的磚塊也是從廢棄的房屋中收集而來的。
可以這麼說“回收”、“再利用”、“垃圾分類”這些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概念已經融入了上勝町人的血液之中, 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以至於上勝町如今成了人人欲效法的環保小鎮。但是,小鎮的環保事業一開始進展得並不輕鬆。
90年代時的上勝町並沒有垃圾回收的概念, 和大多數農村一樣居民處理垃圾只有兩條路:要麼燒掉, 要麼直接扔進山裏。
然而,再潔淨的環境也禁不住這麼“糟蹋”, 尤其是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 甚至致癌物使得原本自然秀麗的小鎮青山不再、河水汙濁,
環境急劇惡化, 連人類的生存都變得危險。
居民們意識到:如果環境進一步惡化大家就只能背井離鄉了。
絕不能再這麼下去!為了小鎮的生態環境, 一場與垃圾的戰爭開打了。
2000年,小鎮將僅有的兩個焚化爐關閉, 從此杜絕垃圾焚燒。
2003年,小鎮正式發表零垃圾宣言, 致力於在2020年前消滅小鎮的垃圾焚燒爐和垃圾處理加工設施。
屆時,沒有什麼東西會被當垃圾扔掉, 所有東西都必須可回收。
然而設想很美好操作難度不是一般地大。
得知垃圾分類系統後, Hachie Katayama的第一感覺是“懵”!
當了幾十年的家庭主婦誰會去管垃圾可不可以回收呢?全堆在院子裏一燒不就好了!
Takuya Takeichi經營一家便利店, 除了進貨、收銀、整理櫃台還得負責整個店鋪的垃圾分類, 平白增添了不少工作。
對於上勝町的居民們來說垃圾分類不僅耗時費力, 還得考驗他們的記憶力。
這已經不僅僅是操作不便了, 簡直是痛苦。
但為了能回到記憶中美好的環境麻煩就麻煩點吧!
一堅持,就是15年!
漸漸地,垃圾分類從最初的負擔變成了上勝町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居民們也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所謂的“垃圾”, 就連外地來的廚師也被同化了。
Taira Omotehara曾是一位垃圾生產“大戶”, 只要是廚房裏用不著的全當“垃圾”一股腦地扔出去。
如今他的廚房裏所有廚餘都進了堆肥桶, 變成本地農場的肥料。種出的菜又供給餐廳,
如此健康的循環模式讓他慢慢理解“零垃圾”的概念。
目前,小鎮上80%的垃圾被回收再利用或堆肥。嚴苛的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居民的垃圾觀念,
改善了惡化的環境現狀, 更連帶解決了不少社會問題:
①提升經濟效益
上勝町的溫泉吸引不少遊客紛至遝來, 賓館靠燃燒生物燃料來供暖, 每年可以節省7.6萬美元, 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一方面,隨著日本料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配菜或者點綴的花葉頗受追捧。
而上勝町有乾淨的水源和空氣, 樹葉沒有雜色和汙染, 全年有320種可食用的葉子, 數量繁多以致曾堵塞道路。
如今這些樹葉被販賣至日本各地, 甚至出口到北美和歐洲的酒店和餐廳。
當地採摘樹葉的企業年營業額可以達到130萬英鎊。
②解決老年人就業
51%的小鎮居民超過65歲, 老齡化問題曾一度令上勝町焦心, 然而採摘樹葉並非是耗費體力的工作, 只需採摘、洗淨、篩選就好,
交給退休老人來做再合適不過。
而當地老人對採摘樹葉這項新工作抱有極大的熱情。
他們建立了專門的樹葉檔案, 什麼季節該摘哪種樹葉, 主動種植和銷售作為配菜的樹葉、鬆針、花卉以及蔬菜,
甚至主動學習IT技能, 通過計算機簡化業務。
如今,樹葉成了小鎮老人們的“搖錢樹”, 通過採摘樹葉每年差不多可以賺得1000萬日元。
可觀的收入+純淨的環境, 令老人們在充實的工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對生活的欣喜和快樂, 令他們心情愉悅、自在輕鬆。不少人的高血壓都不治而愈。
由於老人們都能自食其力, 生活怡然自得, 小鎮上唯一的養老院都已經關閉了。
③實現文化輸出
上勝町的垃圾回收分類史已經令人交口稱讚了, 而後續更是解決了老齡化引發的社會擔憂, 更是一個奇跡。
上勝町老人們的故事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多彩人生》, 2012年在院線上映。
除了上勝町之外,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努力減少垃圾。
2015年,聖地牙哥宣布計劃到2030年將垃圾處理量減少75%, 紐約市希望在大約15年內做到“零垃圾”。
還有很多城市耗費了比上勝町更長的時間與垃圾做著不懈的抗爭。
可是說到底, 上勝町不過是個人口稀少的小鎮, 它不是紐約、倫敦這種國際化的大都市, 沒有先進的技術和系統的規劃,
教育水平不怎麼高, 交通也不怎麼方便, 可它是怎麼做到連很多大城市都無法實現的垃圾分類呢?
其實,關鍵還是在人。無論城市規模如何? 無論環保政策如何? 唯一共通的規則其實就是人。
十幾年前,上勝町的居民們需要拿著一個個的“垃圾”琢磨該放進哪個桶裏, 如今他們都成了垃圾分類“熟練工”
但並不會因此而偷工減料, 每天仍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去想、去思考手上的廢舊物品究竟該去向何方?
便利店老板Takuya Takeichi說: “事實上,現在我每次使用東西之前都會想一想,這會不會變成垃圾?
不可否認,垃圾分類使我們每個人都獲得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其實解決社會問題往往是這樣, 如果一開始就說不可能是沒有機會改變的。
但當你像上勝町的居民們一樣, 從改變思維模式開始, 重新看待“垃圾分類”。
當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這就變成了一場革新的運動。
這無疑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也肯定是一份豐厚的饋贈 。
益美傳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