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士是道教專用的稱謂嗎?
道士這一個“士”,不是指的普通百姓,也不是諸侯和君王,更不是武士或將士。而是善於“奉道、行道”的古之澹泊名利的“隱士”和“有道之士”
道士,出現的比戰國時期的方士的確稍晚,但道士的實質與存在則古來有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在老子的眼裡,古之“有道”之士, 有“上善若水”的性格和“功成、名遂、身退”的智慧;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高尚品格與志向,又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縱情於山水的澹泊情懷;有“不自見、不自明、不自伐、不自矜”的寧靜思想境界,又有“不貴其師、不愛其資”超然物外的灑脫精神;有“塞其兌、閉其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內在修養,同時又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縱橫才華。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古之道士」一詞,但不是指道教徒。真正的道士之稱可能始於漢代,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始祖。東漢漢靈帝時,張角創立太平道之後,始有道教之名。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亦有「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一詞是寇謙時才開始廣泛使用,不過早期道士專指出家求真理之人,不指在家修道士。
所以說,道士的稱呼,不是專用在教職人員身上的(如: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嘗自稱板橋道人)。 而是,凡用“道”去作為,無論“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的人士 ,可都稱為“有道”之士,即“道士”。當然,住在宮觀廟宇的道教徒,更有稱“道士”的資格。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