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49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香港中文大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9月23日逝世,享壽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在於發明光纖通訊,因此有「光纖之父」美稱,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遺憾的是,當時他已因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而失智多年。
高錕1933年11月4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的書香門,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詩人與革命家,父親高君湘是律師。高錕於1948年舉家移居台灣,1948年遷往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1965年獲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博士。
高錕很早就投入產業界,1957年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擔任工程師,1960年進入ITT設於英國的標準電信實驗室(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在那裡服務了10年。
1966年,高錕在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資訊量的資訊傳送。
高錕的光纖理論剛開始不獲認同,甚至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持續不懈研究。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2009年,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40多年,終於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與夫人黃美芸(香港中文大學)
1996年退休之後,高錕生活低調。2003年,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其後生活大受影響,表達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黃美芸在旁照顧。為了協助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和家屬,高錕和夫人在2010年9月成立「高錕慈善基金」。
高錕在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年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2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工程科學組院士;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週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勛章。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96年宣布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國際編號3463),以表揚他在科學上的傑出貢獻。
2009年12月,高錕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演說由夫人代為發表。諾貝爾獎典禮主辦單位也特別安排,免除高錕走到台中領獎、鞠躬三次的禮儀,由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破例走到他面前頒獎。
轉貼文章來源: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5096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