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八大人覺經十講-星雲法師講-第五講-001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0-27 05:54: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第五講  精進為降魔的根本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在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必須要有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會上興辦的事業,在佛法裏修學的道業,所遭遇到的障礙、魔難一定很多,如果猶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會一事無成。所以在這一段經文裏,我們要講精進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對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識的放縱。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對治懈怠的藥方就是精進。

所謂精進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這個世間是佛與魔的世間,精進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墮為魔界。

過去的先聖先賢,在道業上所以有成就,哪一個不是經過大死一番的精進?我們就拿本經的當機眾阿那律尊者來說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講經法會中,竟然打起瞌睡來。佛陀對於懈怠不精進的弟子,很不歡喜,就喊醒阿那律,訶斥他說:

「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內;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聽了佛陀的訶斥以後,心裏很慚愧,發願從今以後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經行就是誦經。

一天兩天不睡眠是不要緊,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當然會支援不住,眼睛也會吃不消,經過一段時間,阿那律還是精進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終於瞎了。

佛陀非常憐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證得天眼通。

阿那律為了佛陀的一句話就那麼精進,能這樣大死一番,就不會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會為眾邪魔鬼所嬈。學佛者,聽經聞法,了知諸法實相,這是得文殊菩薩的大智,但要從所得般若智再行精進,才可契合普賢菩薩的萬行。

人貪慕輕安,講究享受,對於修道就不能發勇猛精進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時,捨身飼虎,割肉喂鷹,這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進犧牲之心,豈是那些批評佛教是消極的人所能想像體會得到的!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進精神嗎?

在世俗裏,若有人勸你打牌賭錢,你如不打,他就會說你消極;勸你吃喝跳舞,你如不應邀,他就說你懈怠。修學菩薩道的聖者,為了度眾生、了生死,其積極精進的精神,實在不是一個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路經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幾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寧願向西天一步死,也不願往東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熱情,為教的精進,何能至此?慧可大師參拜達摩祖師,立雪斷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進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進為主,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若無精進,也無法完成波羅蜜。

經裏說,精進有十種利益:一不為他力折伏,二獲得諸佛攝受,三人天等眾敬仰,四聽聞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長無礙辯才,七得進住於禪定,八少病少惱少患,九飲食容易消化,十如優曇花開放。

精進如鑽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頓,菩提心好發,恒常的精進心確難維持,無論做什麼,若無恒心、精進、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會收到實益。常聽到人說:「五分鐘熱度」,沒有恒常的精進,以五分鐘的熱度來做事,怎麼能夠成功?要使精進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否則,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達目的就後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人,就是沒有百折不撓的精進精神。

在經裏有一段寓言說,有一隻鸚鵡,見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燒,火勢非常猛烈,它見了非常不忍,即刻飛到河邊用口銜水前來救火,像這樣「杯水車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當然無濟於事,但這只鸚鵡仍然精進不息的為救火而忙。

這時,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對鸚鵡道:

「鸚鵡!火勢這麼大,你以口銜的這一點點水,怎麼能救火呢?這不是徒勞無功嗎?」

鸚鵡回答道:「救火是大家應盡的責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盡心盡力而為!」鸚鵡的話很平凡,但鸚鵡的壯志是不平凡的,這種見難不退的精進勇猛,竟感動了天神為它熄滅山林的火災。

在《四十二章經》裏就有六章說學道的人應如何精進,精進共分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利樂有情精進。所謂披甲精進,在《四十二章經》裏說,修道者好像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陣,意如怯弱,就會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如精進勇銳,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破滅眾魔而得道果。這披甲精進,就是說修行必須要有戰鬥的精神。

披甲精進是除惡,但精進中還要完成善法,是名攝善法精進。這是說無論出家在家,修習善法不宜過急,也不宜過緩,一切要以適可為主。因為急則由反動而退,緩則由怠惰而退。好像彈琴,弦鬆就會不鳴,弦緊又會聲斷。所以為善修行不要太緩,也不要太急,緩急都會出毛病,佛法的第一義是在中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7 23:0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