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八大人覺經十講-星雲法師講-第十講-001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0-29 04:47: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第十講  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我們在第一講裏講到過序分;從第二講到第九講的八大人覺,是正宗分;第十講的總結,就算本經的流通分。

在總結的流通分裏,經文的文字雖然比前面的每一覺的經文還要多,但大都已經講過了,這段總結的經文,就是不講,也可以一目了然。

不過,有些話在前面還沒有說過,我們不妨再提出來談談。

本經的內容,我們仔細的推敲,就是在講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必修的行門,六波羅蜜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言。在經文裏,好像沒有直接講到忍辱、禪定二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羅蜜的精神是連貫的。我們從總結的經文看來,就是包含了六波羅蜜。

在經文裏有一句「修心聖道」,這聖道指的就是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聖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至於忍辱,我們常聽到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與忍辱就是安樂法門。經文裏講:「捨離五欲」、「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在經裏強調,精進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羅蜜中以智慧最重要,佛陀為一切眾生母,智慧為一切諸佛母,「五度(波羅蜜譯曰度)為足,智慧為目」,人雖有腳行路,但若無眼睛,前途就危險重重。六波羅蜜中,布施、忍辱等是世間亦有的善行,但世間的布施,有為同情憐愍而布施的,有為沽名釣譽而布施的,有為希望報答而布施的,這樣的布施,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能照見三輪體空,只能算作世間有為的善行,而不能說是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

沒有智慧,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間法,所以菩薩發心學道,了生死、度眾生,無論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精進也好,智慧是最要緊的。有了智慧,再能精進、行道、慈悲,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

法身船是指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如佛性,眾生雖在六道生死中輪迴,但最後人人都能得度,不致永遠沈淪,就是因為我們有個法身船可乘。

眾生雖然有個法身船可乘,但眾生畢竟是在苦海中飄泊著,還沒有能脫離苦海,登上涅槃的彼岸。

涅槃,中國人都將其誤會為死的意思,實在是大錯特錯的事!涅槃,是萬德圓滿,功德莊嚴的意思!涅槃,是由動亂歸於寂靜的意思,沒有生死、沒有煩惱,完完全全解脫才是涅槃!

涅槃和生死是相對待的,在佛法裏把生死比做此岸,把不生不死的涅槃比做彼岸。在此岸受生死的眾生,無常苦迫,憂悲煩惱;在彼岸得度(涅槃)的聖者,常樂我淨,安穩自在。涅槃的境界讓人向往、追求,眾生若能駕上佛法的慈航(乘法身船),就可以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像這樣涅槃的思想,看起來好像是出世的思想,以為這是逃避世間,逃避現實的,其實,菩薩涅槃以後,還要「復還生死,度脫眾生」的。慈航法師的遺偈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薩求證涅槃,不是逃走,而是先完成自己的所學,然後再倒駕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脫眾生。

念佛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也不是不要世間,而是先求得阿鞞跋致(不退轉),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如果眾生未度,自己一人就想永遠逃走,那不是菩薩的究竟涅槃,而是小乘的行為。

菩薩涅槃以後,再到人間來受生死,就應該把此經「以前」所講「八」條「事」理,「開導一切」,「令諸眾生」,也「覺」悟到「生死」的「苦海」,歡喜「捨」棄「離」開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守「聖道」。

說起「修心」,一般人都不注意,平常只貪求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對於「心」,總是放在旁邊不管。一個人,眼貪美麗的色相,耳貪宛轉的聲音,鼻貪芬芳的香氣,舌貪可口的味覺,身貪適意的觸樂,一旦大限來到,眼不能看色,耳不能聽聲,鼻不能嗅味,身不能感觸,到那時心就會慌亂,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就是指平時沒有修心的人而言。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7 21:5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