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第十四品-001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15 06:18: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裡,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裡。

    解悟 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裡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唸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唸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嘆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為什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這都是讚嘆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裡。「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裡,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為什麼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瞭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矇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唸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瞭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瞭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7 05:3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