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30
- 最後登錄
- 2025-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4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25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h3930 於 2018-11-28 06:21 編輯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見不是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佛講到這裡,先問須菩提,假使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對不對?佛經上都講四相,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精神領域。所謂見解,就是現在新觀念所謂的觀點,都屬於見。所以禪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什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回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著!還只是一點影子啊!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裡很清淨。但是有一個清淨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淨就會有一個不清淨的力量含藏在裡面,就有煩惱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槃」,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知即無明本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經唸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知即無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見斯即涅槃」,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就懂進去了。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淨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淨。著相!著清淨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要立一個清淨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現在告訴你知見之見是什麼?他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說,我提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瞭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了佛法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