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學佛群疑-聖嚴法師-69終 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2-17 11:34: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這個名詞,是基督教所高倡出來的,不過,這也是事實。佛
教把此世界的生滅,分做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空是從無中生有,有
的階段又分為成、住、壞三個階段,壞的結果,又歸於空無。我們的世界只
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動;成的階段是由稀薄的物質團聚、凝
固,漸漸形成地、水、火、風四大類的形態,完成四態的定型之後,才漸漸
發展出生命活動的現象。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非出於任何
人或神的創造;住的階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臺,而其本身也漸漸地由成熟而
趨於衰老,終至於朽壞。那便是壞的階段,已開始不適於生物的生存。直至
徹底地毀壞,就變成了全面物質世界的崩潰,而歸於空的階段。之後,再由
於十方世界同類的共業眾生業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
是由眾生業力的消長而有起滅。如果說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壞的階段
的開始,所以,佛教並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一天,只是觀念和基督教不同。
基督教說世界末日是出於上帝的意志,為了對於信者的救濟和不信者的懲
罰,末日來臨之時,就是基督降臨之日,把他所愛的選民帶回天國,他所不
喜的人便打入地獄。佛法所說壞的階段的降臨,屬於自然的現象,是此一世
界眾生的共業所促成。當在此一世界無法居住之時,依據各自的業力,又往
他方不同的世界轉生。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在末法之
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則上,釋迦世尊住世的時代,稱為正法;世尊涅盤之後,
稱為像法,此時,只有形像做為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為末法。末法
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證聖道的人則已沒
有了,到最後佛法也就被世間的邪說和物欲所淹沒,縱然尚有佛經存在,也
沒有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眾生在佛法還住世的時代,眾生還願意接受
佛法而信仰的階段,要趕快努力,護持三寶,維持慧命於不墮,則可將佛法
住世的時代,無限止地往後延伸,為人類帶來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
想,並不像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那麼可怕。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繼續
培養你的福德和智慧,縱然是處於末法時代,而又面臨了世界將壞的開始,
也不必絕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太陽系的小星球,你可以藉你的善
根而轉生他方世界,繼續修行。如果你的願力堅定,信心堅固,也可以往生
他方佛國淨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壞滅,並不等於走投無路,山窮水盡,這
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觀,又是另一點大不相同之處。另外,佛教雖有末法時
代,對你個人來講,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時代的環境,進入像法時代的
環境乃至於正法時代的環境。
附錄:禪修疑難解
編者案:本文系一位熱心于禪修的吳文居士,受派駐南非使館工作的
四、五年中,發生的若干疑難,匯為九題,回國請教聖嚴法師,師以可能還
有其他人也曾發生過類似的問題,故用書面公開答覆,以饗有心于禪修的讀
者。
(一)
問:古德雲:「有事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心中一片空
靈,連一句佛號的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即保任空靈狀態?這裡指念十方佛,
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處,不敢臆斷。
至於用功到達空靈狀態,尚能念佛名號,乃是不可能的事。應否守住空靈狀
態,當有兩說:一者系心不動,任其繼續沈澱澄清,以至於不見一物,虛空
沈寂,自亦不覺處於空靈狀態,是為正途;否則,若滯於空靈──例如「光
音澄湛,空曠無涯」的覺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僅勝於輕安境界。第二種
方法,即是用參話頭的工夫,打破空靈狀態。若由念佛名號而至空靈狀態,
當下提起「念佛是誰」的話頭,以此時心念專注,易發疑情,促成疑團,是
為禪法的活路;否則,耽滯於空靈,而誤以為保任,那就浪費時間,誤了前
程。念佛法門,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說般若經》的專念一佛名號的
一行三昧,非關淨土,目的乃在由定發慧。散心時念佛名號,實乃無上妙法,
念至無佛可念,可能出現空靈,亦未必出現空靈。
(二)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論及觀心法門,不
知有何不同?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答:四念處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
一科,雖雲小乘觀法,然于《大智度論》卷十九也有介紹,是觀身、受、心、
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破凡夫的我執我見,乃是通用於大小乘的基
礎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禪宗的龍澤寺派,教授初學禪眾時也用數息法,我本
人亦常以數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淨觀,此乃四念處觀的流類或基礎,觀行
攝心,散心已攝,則繼之以大乘禪法。禪法可分作兩類:①是六祖惠能及早
期禪宗祖師們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觀法,頓斷煩惱,頓悟自性,那
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可依附,不假修行,自然天成的。類似的利根
機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②類的參話頭、參公案。話頭與公案,是用來
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終身抱定一句話頭,參問下去,猶如念佛法門之抱
定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此即適合於一切根機的觀行法。再說大手印,是
某派密教的觀法,它跟「頓悟」、「直指」的禪法不同,大約類似前舉,由空
靈狀態,而進入虛空沈寂的境地,禪門曹洞宗的默照禪,可能與此相近。居
士所說:「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粗見則不然。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所舉諸
法門,固有其共通處,然皆有其特勝處。修行過程中,最好順從師教,抱持
一門,勿作調人,否則可能會成為顧此失彼而兩頭落空。《楞嚴經》列舉二
十五位大菩薩,各各專精一門,最後始臻門門圓通,不是初學之時,即能嘗
試相輔相成的。
(三)
問: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實則連空的感覺也
沒有。從停車庫到辦公室的電梯口,原來要走五分鐘,似乎一秒鐘就到了。
雖然五官功能照常,但絲毫不覺知。到電梯口才「醒」過來,其實,在那失
去知覺時才正是醒,這到底是何現象?答:這種經驗,通常發生在努力修行
某一方法或沈潛於某一觀念的思考之後,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能發生。當
此種經驗發生以後,會有身心舒暢、如釋重負的感覺,觀察任何事物,均較
平常清楚明朗,但卻不宜也無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計華的工作。此乃處於一
度專心的狀態之後,突然失去了心所依託的觀象,程度淺的,會感到恐慌,
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及環境于另一度空間之外的感受,仁者得此
經驗,實是可嘉。
(四)
問:大約四年前開始,偶而感到有氣脹脹地從左腳心,經背脊,到達
眉心,後來則經常發生,偶而頭頂中央,亦會感到脹脹地,上午七、八點左
右,中午十二點至一點左右,下午五、六點左右,感受較強,工作勞累或疲
倦時,感受也強,不知是何現象?答:左腳心是肺、胃、左腎、心、十二指
腸、胰、脾等內臟的反射區,跟脊椎都有關連。從睾丸與肛門之間的會陰向
後,經背脊、頭頂的百會,至人中,是督脈;從會陰經腹部、胸部,至下巴,
是任脈。道家練氣行脈,要將任督二脈前後打通,稱為小周天。仁者尚未打
通二脈,故氣動時,有脹脹現象。隨著各人體質及勞逸等健康狀況的不同,
故有時段現象的症狀。此在禪宗,一向採取不予理會的方式,否則,便成吐
納導引的道術而非禪法了。
其治療方法有三:①不予理會,②將注意力集中於腳心,③用參話頭
來轉移注意。
(五)
問:大約也在四年前開始,在靜坐時偶有舉陽現象及性交快感,導致
性欲衝動,出精外漏數次,事後身心均感不適,最近則極少有此現象。如何
才能突破男女關?將來結婚後,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無實」較妥當?答:
依據生理現象,性衝動或性反應的原因,大別有二:①是新陳代謝正常,精
力充沛,血氣旺盛,自然發生性的衝動以及尋求性的發洩,乃至所謂精滿自
溢,偶有夢遺現象,亦無損健康。②是身體虛弱,腎水不足,肝火旺盛,脈
動精搖,心氣浮躁,亦會產生亢陽的性衝動而夢遺、滑精;雖也有舉陽現象,
唯其舉而無力,精液外泄,勢將愈漏愈衰,必須治療。靜坐的初步功能,在
于調理生理機能,使弱者強而衰者健。當一個人的氣脈運行比較通暢時,內
分泌腺自然活潑,當氣行至生殖系統而不及時向任督二脈乃至全身疏散,稍
久即會引起性欲亢奮的現象,舉陽、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時如果放棄靜
坐而去求助於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傷元氣的事。習定之人,
必需寶愛精氣,故在靜坐放腿之後,亦不得立即如廁,最好先作柔軟運動,
使精氣疏至全身;否則,精氣隨著便溺外泄,對健康無益。如果坐中性欲沖
動,宜起座禮拜、經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為快速,唯體弱者不宜用。
如果氣脈已經暢通無滯,便不會由於氣聚生殖系統而致引發性欲衝動的現象
了。如能專精於方法,不顧生理反應,氣脈極易通暢,而得輕安境界。別說
獲致定樂,即使輕安之樂,亦較性交快感,快樂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
不易貪愛男女色,亦不易有性衝動。定境至初禪以上,稱為色界,已無欲念,
更無欲事。不過,凡有身在,如果不在定中,縱然已無欲念欲事,縱然已經
心得解脫,仍可能有舉陽洩漏的性徵,此在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為了羅漢
應不應該尚有夜眠遺精的問題而起過爭論。至於如何突破男女關?對於出家
人,尚不容易做到,何況在家居士。出家人以戒防身,以定制心,故較在家
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婦仍以正常隨俗為宜。今日社會的居士
生活,也不允許有離群獨居,專精于禪修的可能;若能保持五戒清淨,並且
訂有禪修靜坐及讀經、禮誦的日課,以健康的身心,對家庭、社會、眾生,
盡其所能,即是菩薩道的行者。
(六)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或無念狀態。
唯古德有雲:「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執著即可。又何謂天魔、
陰魔、煩惱魔?答:居士的保持空念、無念,並非蕩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
沈空滯寂的頑空,甚至可能尚在無所事事的無事殼中,所以不能徹見空性的
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見。禪者用功,必須從念念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而至念
念不留痕跡的自在解脫,方為真工夫、真見地。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
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無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對,住空念也不
對。永嘉玄覺主張:「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惺惺是不空、寂寂是無妄想。雖無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無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處。魔的分類有多種,如三魔、四魔、十魔。
通常多稱四魔:①貪等煩惱,名煩惱魔,②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稱
為陰魔,③死亡稱為死魔,④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稱為天魔。居士所引句,
大概是說,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動念;陰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動念為何事;
煩惱魔則是由於分別起念和不起念而產生的。總之,乃在說明,不論起心動
念或不起心動念,都不是禪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執著即可。」我
們必須明瞭,中國的禪修者,不主張修傳統的次第禪觀,也不主張入次第禪
定,而在於當下直指,雖不能直指,亦當不以「住空守無」為修行。
(七)
問:經由觀心,瞭解念頭是因緣而生,是假非實;但雖知假,仍被念
頭所迷失,受其左右而不自覺,以致無法攝心歸空,並進而造業受苦,是何
道理?答:觀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說的觀想法,理解佛說的因緣法,從理
論上已能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認知,不是由自己內心深處發現的
親證實悟。由教育所得的認知,當然也有用處,只是遇到心相活動的微細處、
粗重煩惱的相應處,往往無法自主,也無能自覺,故稱為障──業障、報障、
煩惱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時時操之在我、刹那刹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
必須付出禪修工夫的時間和努力。縱然見性之後,仍得隨時修持,始能稱為
保任。居士有公務在身,有家庭的責任,只要經常保持細水長流,必定也能
日有進境,水到渠成的。
(八)
問: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心唯識」的觀
點,但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不論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
如何才能真正「無我」?答:由理解佛法而認知「無我」,並不等於親證「無
我」。我有一篇短文,題為〈從小我到無我〉(編案:收在《禪》中英文對照
本,本社印行),說明小我也是有用,若無小我,即無能夠主宰生活方向的
人,亦無能夠發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從各個分別的小我,可進而成為全體
統一的大我,再從大我的徹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虛空也無的境地,
才是無我。此一無我,是無小我,也無大我,即是《金剛經》、《圓覺經》等
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又說:「無法
相,亦無非法相」,「若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執著有我,是
我;執著無我,也是我。唯有用禪修的方法,如參話頭,才能將妄情逼盡,
使真正「無我」顯現,屆時便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與一切眾生同樣
地吃飯睡覺、屙屎撒尿。居士的情況,是因為尚在信解起行的階段,未能實
證,感覺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問:通常將起貪嗔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亦頗
殊勝。唯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
法門,將注意力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除強烈的
煩惱之時,則應如何對治?答:居士所用的「觀心法門」,不知何處學得?
從信中所見,雖有點像默照禪,大體上仍是靜坐的層次,不同於次第禪觀的
修法,也不同于正宗禪修方法,所以僅能在風浪微小之時有用,尚無反制煩
惱的功能,更無消滅煩惱的功能。的確,高聲唱佛號,最能轉移煩惱.即使
默念佛號,也較靜坐有效。但是驅除強烈煩惱的方法,莫過五體投地的大禮
拜,將心專注于禮拜時的每一個動作,久久即能遣除強烈煩惱於不知覺中了。
至於久修禪法的人,自不應有太強的煩惱生起,用一句話頭來對治,便已足
夠了。結論讀到居士來信,已五個月,由於事忙體弱,未能及時執筆作覆。
居士認真禪修又能虛心發問,且系親身體驗的疑難,可見用心殷切,殊覺可
貴。唯其禪修心境,因人而異,要求的標準,亦人言人殊,我只是從禪籍以
及經教所見,加上自己的淺薄體驗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參考。
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寫於紐約禪中心_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3 22:4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