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1、要麼全部,要麼沒有——
這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認知錯誤,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評價自己,就像一位成績一直是A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得了B之後說:我完蛋了。
2、過度歸納——
認為一件壞事一旦發生了,它就會在你身上反復發生。比如一位害羞的年輕人鼓足勇氣約一個女孩,這位女孩由於有約先,於是禮貌地拒絕了。這位男孩就對自己說:'我再也不約人了。沒有女孩願意和我約會。我的一生都會孤獨而悲慘。'在他的認知裡,因被一個女孩拒絕過一次,地球上的女士都會反復不斷地拒絕他。
3、心理過濾——
當一個人抑鬱時,就戴上了一副特別的有色眼鏡,經過它的過濾,什麼東西都會變得消極:術語將這一過程稱作'選擇性吸收'。這是一種壞習慣,它會讓你承受不必要痛苦。
4、情緒化推論——
把自己的情緒當做真理的證據。這種推理是一種誤導,因為你的感情反映了你的思想和信念。如果它們被扭曲了,你的情緒就沒有了合理性。可以作為情緒推理的例子有:'我感到滅頂般的無望,所以我的問題肯定不可能解決'。
5、貼錯標籤——
貼標籤是過於概括的一種極端形式,而貼錯標籤則意味著你基於個人所犯的錯誤,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完全消極的自我形象。'我感到有欠缺,所以,我一定是一個無價值的人'。
6、'應該'強迫症——
你試圖通過說'我應該做這個'、'我必須做這個'來激發自己,這種陳述會讓你感到有一種壓力和怨恨,而最終你會感到冷淡和缺乏動力。
7、個人化——
這種扭曲是負罪感之母!即便毫無根據,你也會假定自己應該為某一消極事件負責。你武斷地認為事情的發生是你的問題,便在這件事上你並無責任。
作者簡介:大衛•伯恩斯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兼職教授,是發展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鋒。其所著的《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暢銷全球,據美國精神病協會《診斷統計手冊》標準,本書對抑鬱症患者治癒率70%,且持續三年未復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