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97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29 08:21: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縱然有人無緣無故的來侮辱我,亦應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來很難,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緣應立即覺悟,不覺悟,慈悲心永遠發不起來。常常覺悟,悲心即增長,瞋恚心即漸漸消除。

◎    懺悔二字是梵華合一之譯詞,發露前所造罪,把它說出來,使大家知道,此懺之本意,悔是改往修來,二字意義相通。懺悔之精神與利益是在除惡業。懺悔分事懺與理懺:

事懺│佛弟子犯了罪過,依教修懺悔。在方等經中有修懺之方法,燒香燃燈供佛像,清淨莊嚴,盡心盡力供養,每進入拜懺之殿中須先沐浴換新衣。蕅益大師曾修懺法十餘年,頗有感應。

理懺│理懺是作觀,如維摩長者照見五蘊皆空時罪在那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罪亦如此,罪性找不到。從心上解脫,從理上解脫,理上得到解脫,事上自然解脫;若心為境轉,苦不堪言。此法即是用根不用識。性是清淨的,妄想是垢,斷妄想就是理懺,理懺可以不落痕跡。古德說最好事理雙懺,事理無礙之懺。一切業障害,皆從妄想生,如不斷妄想,即不是真懺悔。念佛人二六時中念念分明,正念現前,沒有別的妄想,所以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是最好的懺悔法門,念一聲佛與理相應,確有如此大的力量。妄念減少,功夫自然增長。我法二執未破前,先破得失之心。

◎    禮敬與讚歎是懺悔所依,最主要的精神是除我慢。人生事業愈有成就,我慢之心亦愈大,慢是根本煩惱;如我慢斷盡,是辟支佛的地位,羅漢斷了慢而仍有習氣存在。破除我慢的方法是禮敬諸佛。佛法要從恭敬中求之,我慢就是障礙誠與敬。禮敬講十種禮:

傲慢禮  形式上是敬禮,而無恭敬之心。

唱和禮  隨眾禮拜,亦是形式上有心無心的拜,不是出於自己的誠心。

恭敬禮  現在學佛的人所習之五體投地禮,此禮要平拜,不可用拜墊,但在法會中要隨俗,不可自己單獨不用拜墊,標奇出眾。

無相禮  身入法性,能所均離,空有二邊不著,身心清淨即是禮敬諸佛。

起用禮  二障已斷,只是為教化眾生,示現給眾生作榜樣,一一禮均與本性相應。

內觀禮  以觀想拜佛。有病時不能拜,又非其時、非其處,如走路時,可以觀想拜佛。

實相禮  即無相,入實相的境界,無空間無時間。

大悲禮  菩薩為救護一切眾生,代替眾生禮敬三寶。

總攝禮  即總攝前面各項禮拜,合而為一。

無盡禮  即華嚴境界,重重無盡,事相上即五體投地。

◎    凡夫均有偏執之病,所以必須用遣蕩功夫而後能圓融,否則偏執之凡情絲毫未去,便不能接受圓融經論;不能領會即得不到受用,最多亦不過口頭上談談教相上的名詞而已。唐宋之後禪宗以外的修行人,其道德見地修持甚深的諸大德,均是經過禪門的煉而能夠有甚深之成就,因為禪門用功是宗般若空之又空,極力遣蕩學人之偏執。不可不明般若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之義趣,遣蕩時應深觀圓觀經中之義諦,不然便不知什麼是執,什麼是偏,什麼應遣。所以禪宗雖然不談教義,而必須有好的師承。今既未逢嚴明師友,只有自己觀照,精密體會經中之性相圓融、二邊不取、諸法一如、無聖無凡、本來無生等等,在自己起心動念之中,細細體會,是否合於經中意旨,稍有未合,便應遣去。研究經教,當然很好,但應以般若為主,因為《華嚴》、《法華》大經中,均是說明圓融之理論,以明性體,故其辭句義味皆屬圓融,雖亦說遣蕩之法,亦含蓄在圓融意義之中;所以已經有遣蕩功夫,執見已薄的學者方能了解其實義,否則只知道大經義理圓融,而不知是說遣蕩,若執情未化,其所理解者只不過表面文章,未見真正圓融。般若是用遣蕩偏執之語以明性體,其辭句意味皆屬遣蕩,雖說圓融之理,亦寓於遣蕩之中,所以怕談般若者在此,所以不將般若列入圓教者亦在此。其實這只是看到文字的一面,此乃般若與他種圓經立言之不同,及學之者利鈍所關之微細處。這是江味農居士之經驗談,非有甚深契入之理解說不出來,願讀者細細體會之。

◎    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即有應。諸佛出世,淨業所成,佛不論在那一道出現,均係他的自受用,佛菩薩到了地獄,他的境界也是清涼自在的,因為他的心清淨。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人的境界不一樣,心清淨的程度不同,心量廣大的,蓮花就大了。個人修證不同,他人無法代替;如能代替,十方諸佛大慈大悲,早就幫我們的忙超出三界了!佛菩薩只能作增上緣,如真正想去,就要修淨業。但淨業並不是善業,善業生善道,得人天福報,應照《金剛經》上所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就對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8 02: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