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身體累了你知道休息,心累了怎麼辦?
昨天,同事調侃地對我說:“我發現,在霧霾天喊累就像打哈欠一樣,是會傳染的。”
其實,不光是在霧霾天,整個2016年,從“累覺不愛”到“葛優癱”,再到前段時間大熱的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關於“疲憊”的網路用語層出不窮,就像在朋友圈裡打一個哈欠,然後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全民皆“累”的年代。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你“累覺不愛”?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普拉達。
1
身體被掏空?
請注意“情緒的水位”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常感人生空虛,漫無目的;
無緣由的疲憊,壓力大,但其實也沒幹什麼;
即使有時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也很清晰,但還沒怎麼開始呢,就又倦怠了;
慣性打雞血,但通常堅持不了多久,雞血就乾了。
實際上,這很可能不是因為體力跟不上,而是情緒在過度地消耗你的精力。
人的精力如此有限,當你內部的消耗越多,對外部的輸出自然越少。因此,即使你還什麼都沒做,但光腦子裡想一想,就已經“累覺不愛”。
佛洛德有一個有趣的比喻,叫做“情緒的水位”: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座情緒水庫,負面情緒會存放在水庫中。
如果情緒水位累積到警戒線,個體就會開始出現脾氣暴躁、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的情形。
而如果再一直惡化下去,情緒水庫崩潰的結果就是出現行為或心理方面的毛病。
自我消耗過度很大根源來自於“情緒水庫”的崩潰。
2
讓“情緒水庫”崩潰的
是“硬撐”與追求“完美”
是什麼在消耗我們的“情緒水庫”?
硬撐和追求完美。
你內心的完美主義,促使你想要的有很多:讓糟心的外表變更好,擁有不俗的品味;提高做事效率,獲得更好的成績。
正如毛姆所說:“追求完美是一種難以克制的欲望。”
特別是當別人的優秀襯托出自己的不足時,由對比產生的傷害,更激勵自己想要變得完美。
而督促我們時刻不忘進步的方式,通常就是打雞血,鼓勵自己,鞭策自己,罵自己。
然而,人體不是永動機,自然有怎麼折騰也不動的一天。
多數情況下,通常聊以自慰的方式都是告訴自己:要撐住。
因為都知道撐不住的後果,是會崩潰的。
成年人在學著忍受壓力和挫折同時,卻無法忍受崩潰。因為生活不允許,它既軟弱又不光彩。
換句話說,我們不敢,即使心中早就過度勞損。
3
長期得不到緩衝
導致自我消耗
菲茨傑拉德在40歲寫《崩潰》時道:“一個成人的內心,那種希求氣質超群的渴望,那種 ‘不斷奮鬥’ 的渴望,最終只會讓憂鬱雪上加霜。”
LinkedIn的讀者@南茜曾經告訴過我,為了死撐,她打雞血的方式是通過不斷地暗示自己“我怎麼這麼差勁、這麼懶惰、這麼拖延,我虛度光陰有罪、早睡都是失敗”等。
於是,她變著法子地嫌棄自己,幻想著能變成另外一個理想的人。
然而,嫌棄自己也需消耗精力,越嫌棄就越累,做起事來反而就越力不從心,然後越發排斥自己 ,進入硬撐著的閉環。
這種長期得不到緩衝的狀態,就是自我消耗。
它會讓人對自己的“容錯率”變低,只把最終的結果當作唯一目的,對無法避免的情緒起伏視而不見。
4
關注自己的情緒
接受它,然後放它走
於是,有人就問:“那怎麼辦?難道追求完美,嚮往堅強都是錯的嗎?”
這沒錯,但與此同時,即便是完美主義者,也需要認識到這個現實:
人體不是永動機,情緒和身體一樣,一旦進入了疲勞的狀態,是需要週期性調整的。
心理學上有個簡單粗暴的說法:人最健康的狀態,是與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有精力的時候努力,沒精力的時候休息。
接受兩種狀態交替存在,才是一個常態。更別說,很多時候,情緒是不由人自己控制的。
這就像上文提到“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座情緒水庫”,定期的蓄水洩洪才能保持水庫的穩定暢通。
人生如此多艱,情緒起伏在所難免。當你正視自己的情緒,不再排斥真實自己,內部的自我消耗降低,對外的精力就最大化了,反而是越做越好的。
就像Guy Winch在Ted的演講《滾蛋吧小情緒》中告訴我們的一樣,要撐住的堅強固然是好品質,但人們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意識到,硬撐本身也是會消耗精力的,沒有人能一直靠壓抑靠自我排斥走到最後,自我消耗過度,就沒有精力留給堅強了。
把情緒當作你在咖啡館裡看到的一個過客——他從窗外走過,你看到他,但是不迎、不拒、不挽留。他來過,就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