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47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11 07:30: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三諦是空諦、假諦、中諦。空諦是宇宙的本體,諸法的自性,洞然虛寂。因緣所生法,一切法皆空,又稱為真諦,是真實的。如知一切法皆空,即知一切法不生不 滅;證得真諦即能開一切智,斷見思惑,三界六道輪迴就離開了。所以空諦是破法,空諦不是孤立的空。假諦又稱為俗諦,世間無論依報正報,或色或心,均屬假 有,但能起暫時的作用。既知一切法是假的,對於世間一切事物即不必認真。中諦:真空不礙妙有,假相與真理如水與波,真空與妙有實在是一件事,此理若能透 徹,了知真俗不二,空假一如,即入於中觀的境界。證得中諦道理即開了一切種智,破了無明,證果則成就了法身德。言諸法以空故,生即無生,非為假有;以假 故,無生而生,非為實空;即假即空,即空即假,故中。此為三諦之理。

◎    學佛均須由定慧打基礎,定慧得到,法身即顯露,有定有慧即解脫自在。一切境界現前心不為境界所動,即謂之定,《楞嚴經》中講楞嚴大定。阿難與摩登伽均無定 功,故均被境界所轉。一切境界現前了了分明是大智,不染是大定,定慧圓融即知一切諸法無非法身。十方三世無論有情無情,隨便拈一法無非真性,但眾生未發菩 提心,佛亦無法度之。菩提心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清淨心,沒有妄念;深心是好善好德,戒品俱足,一切過非全沒有了;大悲心是利益眾生的心,眾生 有苦難盡力去幫助。一發菩提心即與佛心相應,心一清淨即發生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說心識淨者無不應現而為說法,如秋天空朗,羅列星辰,萬器百川,不分而 。世出世法只要一有貪愛之心,即為境界所纏繞,就是凡夫。初學佛者應以祖師作榜樣,距我們時代愈近者愈容易效法,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如何,我們應以 他的意見為意見。印光祖師一生守本分,老實念佛,茲抄錄印光祖師念佛懇辭序中一段,希讀者能深入體會:

「一切法門皆依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癡之煩惑。若到定慧力深,煩惑淨盡,方有了生死分,倘煩惑斷而未盡,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有大神通,能知過去未 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亦不能了,況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真難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無論出家在家,士農 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 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 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

◎    修學佛法首先要了解真空之理,證得真空理體還要利生,不利生不能破塵沙惑,塵沙不破不能破無明;無明一破,本性即現前,所以說修學不利生就不能得到圓滿的 福德。地有忍辱的功德,無論淨穢均能容納,是地藏之德行。我們如果遇到障礙,心裏就應當想我們學地藏菩薩必須忍耐,每一位同修在因地中都發了願,在果地上 必將兌現。我度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什麼報酬都不要,是傻瓜幹的事,傻瓜的事幹多了,幹一二十年必有成果,種清淨因,得自在果。世間第一等的聰明人,聞 法即相信,相信即發願,發願即實行,實佔盡了天下的大便宜。

◎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其中特別簡明扼要的一卷提出來流通,名為《金剛經》。《金剛經》能開眾生到彼岸之智慧,此種智慧,人人都有,本來俱足,亦即佛所說 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未開者並非沒有,人人的倉庫中寶物裝得滿滿的,只是門未打開。眾生被無明蓋著,看不清楚真相,悟了的時候便通達一真法界,迷 了的時候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一切障礙都沒有;障礙愈多,法界分得愈細。如想證得一真法界,必須由根本上破除我見;一切分別執著均由我見而來,如將我見破除 則不覺者覺,無明者明,無惑而不斷。開智慧必須要發大慈大悲心,悲心一發,智慧即開了,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因眾生皆有佛性, 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眾生受苦即等於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相當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體悟到此中的義趣。但是無論何人均會作夢,夢 中山河大地、人物虛空全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一旦醒悟,在夢中隨便拈一法無非是自己心的一部份;我們現在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大夢,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 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現之物。常作如是觀,即能生起同體大悲心。

◎    天天讀誦《金剛經》,讀久了自然種下般若種子;如不解其義,念久了亦會慢慢領悟。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學久了,煩惱一天一天減輕,智慧一天一天增 長。佛法人人有份,雖說有利鈍之別,乃是方便說法,下愚之人,漸修久了即變為頓根,果具恭敬信心,至誠讀誦,必能大開圓解。佛法最怕執著,四依法中有「依 義不依語」之戒,如《金剛經》之譯本有多種,若考據其中文句,那一句合乎佛當時所說較為恰當,如此研究,永遠不會開悟。古人讀經用無分別心讀之,今人則以 文學眼光讀之,或用考據方法研究其翻譯之來源,欣賞其文字之優美,或分別其名相,如此則是佛學而不是學佛。讀經必須以至誠心讀誦,至誠者即心中一念不生, 讀經如此,讀古人注解亦如此,甚而推及世間書籍,以此種態度閱讀,亦能以慧眼觀察,別有悟處。以至誠心看經就是修定,不可用分別心,一字跟著一字讀下去, 不生分別心,有三年五年功夫必然開悟。智慧是清淨心中現出來的,福德亦是清淨心中現出來的,清淨心現前,福慧自然具足。

◎    小乘初果須陀洹,入胎時不迷,住胎時則迷,出胎時亦迷,此謂隔陰之迷。四果羅漢,入胎不迷,住胎不迷,而出胎則迷,因其功行不夠,未見性故。見性的菩薩, 入、住、出胎均不迷。見性當然最好,否則平時要加強訓練自己,自己有了善根,佛菩薩自然暗中加被;對於世間事得過且過,不要認真,心地清涼自在。利益眾生 為功,長養菩提為德,有功無德,人天福報,離相修善,才算功德;德與無實相應,功與無虛相應,度他就是自度,離相布施,空有兩邊都不著,與實相理體相符 合,即是成就希有之法,也就是成就第一義。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