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凡是因緣所生之法全是有為法,都沒有自體,當體即空,而不是分析空。天臺講空,三論亦 講空,因緣所生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天臺家說一念三千,《起信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真是真空,有是假有,非二邊,是非空非有,雙照是亦空亦有。佛法與世 間法不同,佛法目的是在破煩惱、所知二障,如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研究,則生死煩惱仍無法解脫。歷代高僧大德有修持成就者不可勝數,均是以斷煩惱、破執著、 明心見性為目標,其修學方法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不重在名相解釋。義理明白、方法曉得之後,須由觀照上用功。不起迷惑顛倒,第六七識即轉變(其體不變 而是在用上轉變),第七識不執著,平等心即現前;第六識離開虛妄分別,即轉變為妙觀察智。眼見耳聞,見到色相,無歡喜無厭惡,是謂之妙觀察智;一發生愛 惡,分別好醜,即是用第六識。不分別,心就定了,一分別,心就不定,此種工夫不是盤腿打坐面壁得來的,如果一天念十萬聲佛而得失之心未斷,則仍無濟於事, 依舊未得自在。小乘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是三界六道之業因,無業因即不受果報。羅漢只斷見思未斷所知,不度眾生所知障斷不了;見了性以後雖然只證了分證 佛,再往前進修謂之無功用道,一切自自然然任運流入,此比喻船快要到岸的時候,不必用力,此時阿賴耶識變為如來藏。第六識比喻為罪魁、功首,受輪迴之苦、 成佛作祖都是它。
◎ 唯心識觀者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皆觀察。一切時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一切處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未休息,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 界有念有分別。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謂之唯心識觀。蕅益大師說唯心識觀是破法執最有效的方法,法執破了,我執自然 也就跟著破了;法執破了,煩惱即斷了,心地清涼自在,可以說證涅槃成菩提的關鍵即在此。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非究竟,而必須在境界上心地清清 楚楚,但不攀緣,這樣才叫觀照,才叫般若。《大珠和尚語錄》上說三學等用就是觀照般若,對外面境界了了分明是慧,心不為外界所動是定,外境千差萬別,而自 己心中絕不攀緣是戒。《占察經》中說:心亦不能在無記上。唯識中之三性有善、惡、無記。此二無記不同,唯心識觀中之無記是心失掉了,心中必然緣妄念。菩薩 觀慧,與凡夫不同,菩薩曉得自心之心念是「知己內心,自生想念」,而凡夫則認為是外界實際有的境界。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 心,智人除心不除境。」外境全是阿賴耶識相分變現的,一切精神現象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例如夢中山河大地全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若對於境界了了分明、如如不 動,一切分別妄想通通斷掉了,知道現在人生就等於作夢,就是入佛知見。
◎ 一切境界均係心識變現出來的,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會得到清涼自在,自在就成為分證佛。對無緣無故來侮辱我們的人,絕不可存報復之心,應存報恩之想;聽到毀 謗諷刺,惡言相向,這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大菩薩。《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麼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壞,他是來消我們業障 的,應如飲甘露;業障消除之後,到了晚年可以有順利的處境。如今既然明白這種道理,即應掬誠接受。上等智別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現在連知利 害的人都沒有。等到自己真正清涼自在,諸佛菩薩自然加被。觀行固然重要,而觀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觀慧,其他都是盲修瞎練,人天 福報。十法界依正莊嚴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所差別。他人如對我有分別,沒有影響,但是你如果覺得他對你還有分別,就是五十 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對於你起分別是消你的業障。菩薩是在境界上學,而不是在經本上學。
◎ 無住就是不著。只要有我見存在,沒有辦法消盡業障;業障不懺除,心性見不到。誰障礙了道?外面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障道,是自己的業障障著了。千經萬論都說理 體上湛寂,無論在什麼境界,訓練自己的心清淨不動,此「清淨」二字學成了,法身理體就得到了。有體必有用,以無心應事,對任何事情,隨心應量,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心裏毫無成見;如果有我的見解,我的看法,我的主張,則人我是非隨之而來。心裏要空空洞洞才能普度眾生,心地永遠是清淨光明,如如不動,這才是 真正學佛。
◎ 佛說《金剛經》之目的,是要開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覺性,以恢復其本來面目,正是紹隆佛種,傳授心印之無上甚深法寶。│由此可以證明《金剛經》是至圓至頓的 教法。初學的人應當注意在「能破」二字,破了障礙智慧就開了。學佛就是要消業障,縱然到了等覺位也不要求有功,只求消業,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曾消 盡。整個修學過程中就是消業障,業障去掉一分,本具的智慧覺性自然就顯露一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切時一切處,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對逆的境界不生 憎恨心、逃避心,此身為酬業而來,受果報如飲甘露。曉得自己是在受報,報受完了,災就消了;既知道三世因果,即應當甘心情願的忍受,一切果報早早現前,一 下子報掉多麼痛快!外人來毀謗乃是求之不得之事,正好消我們的業障,假如不肯接受,豈不是還願意保持業障嗎?學佛勘驗自己的功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如 遇一切境界覺得清涼自在,就是證明重業已經消了一大半。
◎ 心不清淨不叫菩提,心如明鏡一樣,如果染上污塵就不光明,照物就不清楚。菩提心是覺心,覺心是由清淨中得來的,欲清淨必須離一切相,《金剛經》說:「離一 切諸相則名諸佛」,因為空有一切相均離,則心清淨,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生則是無明我見破,而真如法身現前,所以說「則名諸佛」。無明破不了就是因為分別 執著放不下,一切萬法原是一體,成佛作祖的事,只要問自己肯不肯作,這是自己的事,不是求人的事,求人難,如肯作人人都會幫助你,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我們的 大恩人。大家都知道忍辱波羅密好,誰肯作?大舜大孝,其父其母其弟均欲害他,他只想到我為什麼不能得父母的歡心,常自責備,而絕無忿恨心,就這樣才能成就 大業;世間法如此,佛法更要如此,大舜能作到,我們為什麼不能作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