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4-13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3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951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列,觀音座蓮舅科之觀音座蓮屬共有四種:觀音座蓮、蘭嶼觀音座蓮、台灣原始觀音座蓮、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廣泛分布在低海拔闊葉林底層,是常見的蕨類植物;
蘭嶼觀音座蓮分布蘭嶼、綠島、龜山島及恆春半島低海拔闊葉林底層,最大特徵是托葉側表皮有白色斑點,有人形容類似梅花鹿斑點;
至於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和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則屬於嚴重瀕臨滅絕植物,也是台灣的特有種。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曾公告指定當時台中州新高郡魚池庄蓮花池區內的台灣原始觀音座蓮為天然紀念物。
觀音座蓮屬是霍夫曼於1796年發表的,全世界約有200多種;原始觀音座蓮屬則是Christ及Giesenhagen在1899年發表,目前已知全世界約有11種。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植株高大,高於1公尺甚至達2公尺以上,孢子囊群短縮,分布在羽片的邊緣;
後者植株小,約1公尺以下,孢子囊群長形,沿著羽脈中間分布。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有許多共通性,不同意分為兩屬,而通稱為觀音座蓮屬。
觀音座蓮得名是每片葉子的基部有兩片肥厚的合生托葉(stipule),這兩片托葉可保護正待萌發的幼葉不受外界干擾破壞,隨著葉子的長大到枯萎,這兩片托葉都不脫落,經年累月地聚集在塊狀的根莖上,形成了像觀音菩薩盤坐的蓮花座。
台灣原始觀音座蓮是早田文藏博士根據採自烏來地區的標本,在1915年發表,種小名「somai」即「相馬氏」乃紀念模式標本採集者相馬禎三郎。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則是在1970年,由中興大學的謝萬權教授,根據採自蓮華池的模式標本發表的新種,其種小名「itoi」即「伊藤氏」,乃紀念其恩師伊藤洋(Hiroshi Ito)。
後來也在北部的烏來山區被其他學者發現有少數植株。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與台灣原始觀音座蓮非常相似,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植株較大,羽片對數較多,孢子囊群較短佔羽片一半以下,靠羽片邊緣;
而後者植株較小約1公尺以下,小羽片對數較少,約4~5對,不具回脈。
目前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僅知分布於台北的烏來、坪林與南投的蓮華池,僅存不到1,000株,
而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亦僅知分布於烏來與南投的蓮華池兩地,近來更是危急,在蓮華池地區未能再次尋獲,烏來的野生族群也剩下不到100株。
林業試驗所對兩種稀有的原始觀音座蓮正積極研究保育,在蓮華池針對台灣原始觀音座蓮族群監控,並研究以孢子進行繁殖,雖繁殖率低,但仍有些許成效;
而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到目前仍無法以孢子進行有性繁殖,由於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目前只在烏來雲仙樂園內發現,在雲仙樂園娛樂公司的協助下,林試所研究團隊自該生育地切取少量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的托葉,經清洗後放置在土壤中培養。約3個月開始生根抽葉長出新的孢子體幼苗,經過1年的培養繁殖成功率可高達90 %。【資料引用自科學發展425期 知古鑑今——原始觀音座蓮 陳俊銘 黃曜謀 邱文良 林業試驗所生物組】
這種無性繁殖方式雖然解決了無法以孢子繁殖的困境,成功複製了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的個體,可快速增加其植株數量。
另外,利用台灣原始觀音座蓮的托葉進行繁殖,1年內孢子體的發芽成功率可達40%,也縮短了台灣原始觀音座蓮以孢子繁殖所需的時間,並提高了它們的繁殖率。
然而以無性繁殖方式造成基因的單一性,長久以後其基因會缺乏多樣性,不利於對環境的適應及長期的生存和演化。
資料來源: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