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皈依法,離欲尊」。欲是五欲六塵。塵緣不能從內心拔除,就是大障礙。塵緣所帶來的種種不如意,這是一切災禍之根源,所以佛教導我們要遠離塵緣。遠離不是不要,大乘經上講,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有天人供養,載歌載舞,與世間人的享受一樣。於是我們明瞭,佛教導我們遠離,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把妄想分別執著斷除,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隨緣;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享受就是攀緣。諸佛菩薩隨緣,天人來供養很好,菩薩變化來供養也好,絕無絲毫留戀,這是真正的享受,這種享受決定沒有災難。(981123早餐)
◎ 「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僧團是世出世間最值得尊敬的團體。因為這是修學「佛法」的團體;佛是大覺,法是離欲,離欲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一個團體能比得上。我們要懂得,要學習,要真做到!「六和敬」的戒條—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佛為沒有徹底明瞭、沒有真做的人制定的。能徹底了解,真正用功修學,自然符合「六和敬」,就不需要這些戒條。如果我們達不到徹底了解的程度,「六和敬」對我們就太重要了,能為我們做增上緣,幫助我們走上正路,這是佛的慈悲與善巧方便,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981123早餐)
◎ 古代教學,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採取啟發式的理念,著重學生的悟性。佛家教學是幫助學生開悟,儒、道的教學亦是如此,不提倡記問之學,跟現代教學理念確實不同。現代教學著重背誦,及廣泛的涉獵,以期具有豐富的常識,這是屬於記問之學。古人著重背誦,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記憶為主,而是藉由背誦打斷妄想、分別,恢復清淨心,這是開啟悟門的最佳方法。眾生因悟門堵塞,而不能開悟,若將分別、執著去除,智慧就能現前,所謂是「茅塞頓開」。(981124早餐)
◎ 分別執著愈嚴重,愈不能開悟;分別執著淡薄,比較容易開悟,這是世法與佛法教學,都崇尚「一門深入」的道理。在某一個階段,不論學程長短,只許學一門課程,任何一門課程都要講求悟處,在這一門裡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學。反之,沒有領悟,沒有開悟,教學就算失敗。因此,教學確實著重在智慧與德行,初學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個有智慧而沒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惡,貽害社會,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會、利益眾生。(981124早餐)
◎ 儒家教學以孔老夫子為標準,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技術能力),第四是文學。當德行、技能已經養成,還有餘力才能學文學藝術,提高精神生活。這個順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學亦不例外,也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斷煩惱就是德行,學法門就是政事。雖在運用方式上可以變化,但原理原則永遠不變,在現代稱之為教育哲學。(981124早餐)
◎ 現代社會與過去可說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學理念與生活原則,若能適應現今時代,並與之融合,眾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薩,要設法指導一切眾生的。所以,菩薩必須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才能作為天人師,才有能力指導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能力就是真實智慧與善巧方便。真實智慧是體,善巧方便是運用,若沒有真實智慧,就無法運用得善巧方便。(981124早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407&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