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563|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硬幣] 古幣介紹 - 最早的方孔錢 (32P) [複製連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3-24 21:24: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9-3-24 21:24 編輯

圜錢

無論是鏟形、刀形,在攜帶上都不是那麼方便,於是應運需要圓形的圜錢就產生了。圜錢也稱圜金、環錢,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齊國、秦國和魏國。圜錢的幣值單位也以鑄幣各國的為準,計有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以及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三種。圜錢正面鑄有一字、兩字、多字的記地名、記重、記值的銘文,圜錢的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餘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圜錢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後各地經濟聯繫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誌,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魏國圜錢

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魏國躍為諸侯國中的頭等強國後,在貨幣經濟方面,除鑄行布幣外,首先開始使用一種圓形圓孔,面文紀地名兼或有紀貨幣單位的圜錢,如面文「垣」、「共」字等。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其鑄期大約在魏惠王自安邑遷都大梁以後。

「垣」字錢





「共」字錢



在魏鑄圜錢中,紀「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種。前兩種相當於一釿幣,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後一種為小型半釿幣,重量只有一釿幣的四分之一。其面文紀地名兼紀值,且多一「少」字,少通小,或為半釿之子,當屬輔幣無疑。


「共少半釿」重量3.3克,存世僅數枚,珍極美品。

共少半釿圜錢目前存世不過數枚,極為珍罕,此品圜錢的出現,可考魏鑄圜錢亦存在「子母相權」二等幣制說。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占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長垣一釿」

「長垣一釿」環錢 和「黍垣一釿」環錢 同屬計名計重的圜錢,無廓、背平,重13克。





黍垣一釿

戰國晚期約前3世紀魏地黍垣所鑄環錢。「桼垣」地名「一釿」計重,相當秦制一兩,約今15克,故與秦一兩錢可互換通用。桼垣一釿形制為圓孔、無廓、背平,徑3.5~3.8厘米,重12~15.5克,後期減重至9克左右。



趙國圜錢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並行的地區,魏國圜錢出現後,趙國也開始仿鑄。藺和離石都是趙國的屬地,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藺」字錢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藺字圜錢上所書「藺」字目前有佐書和右書二種,文字也略有不同。







「離石」錢

圜錢面有「離石」,圓形圓孔,面或有外廓,背部平素,一般錢徑3.5、孔徑0.7-0.9厘米,重10.6克,目前極少。






齊國圜錢

齊國圜錢的面文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廓背平無文。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燕國圜錢

「匽」、「燕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匽」錢是由"燕化刀幣"改的「圜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匽」錢流通間很短,便又鑄造發行了減重的「燕化」圜錢,後又再進一步減重而鑄造發行燕「一化」圜錢。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





「明化」圜錢







秦國圜錢

在秦惠文王以前錢幣多為私人所鑄,主要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進行貨幣改革,規定錢幣一律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稱為「初行錢」。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

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的「銖重一兩錢」如「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

銖重一兩錢

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錢文高挺,字體精妙,順時針依次斜列於圓孔四圍。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垣」字圜錢接近,說明二者的鑄造時間比較接近,但所出不多。


「銖重一兩 十二」圜錢


「輜重一兩 十四」 正


「輜重一兩 十四」 背

半兩錢

「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鑄行在銖重一兩 錢之後,時間大約在「初行錢」時。


「半兩」圜錢

兩甾錢

「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


兩甾圜錢

文信錢

秦國錢幣中還有一種方孔小型圓錢,面文為「文信」,「長安」。 文信錢,方孔圓形,無內外廓,背平素,錢面穿孔四周有凸出紋,面文「文信」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左右,字體優美別致。文信錢直徑長2.3厘米,穿孔寬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市西郊河南古城遺址內發現了文信錢殘石范,從而證明文信圓錢為呂不韋所鑄。


文信錢

長安錢

長安錢,其形制、字型與文信錢相同,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厘米,穿孔寬1厘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


長安錢

此外尚有濟陰、安臧、西周、東周幾種圓孔圜錢。

「濟陰」錢

濟陰是地名,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濟陰圜錢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





「安臧」錢  

安臧二字是地名,不知如今確切所在,不過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是目前發現發行最早的圜錢。安臧錢直徑38毫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





「東周」錢

「西周」周惠公在公元前366年分封其少子班於鞏,班鑄行「東周」錢幣,僅流行於東周境內,極為珍稀,圓形圓孔,錢文「東周」二字橫讀,小篆書,微現內外廓,光背無廓,比「西周」錢體更薄小。徑26毫米,重4-4.5克。





「西周」錢

西周是由周王室(東周考王)分封其弟於洛陽所建立的公侯國,公元前366年西周周惠公鑄行「西周」錢,因國小勢弱,鑄行時間短鑄錢不多,極為珍稀,圓形圓孔,面有外槨。徑27毫米左右,重3.8-5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9-3-28 11:13:17 |只看該作者
哇真的很榛的分享 好久没看到這類的東東了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1-10-3 14:43:31 |只看該作者
謝謝大大的分享~~~~~~~~~~~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3 00:5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