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01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一種迷茫。
為什麼會不斷有人來加我微信,並且不說明來意。說實話,我是一個喜歡“簡單社交”的人,也就是固定圈子之外,我並不希望有太多的人打擾到我的生活。
可再往下面看這個名片分享來源,是我“高中同學”、“初中同學”。
我不太理解,為什麼隨意把我的名片推給別人,並不跟我打任何招呼。
或許不能說跟一個人的素養有絕對關係,只是從尊重別人的角度看,你有權保證別人的信息安全,而別人也有權界定自己的朋友圈。
你把一群人放在了你的身邊,最後他們並沒有好好待你。
如同博爾赫斯的那句話:過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極度的失望。
而許多人的失望,或許是在自己的有限空間內不被打擾,卻又隨意被消耗。
如果要我選,朋友圈裡最沒禮貌的行為,我選它。
02
昨天晚上,忽然有一個人來添加我的微信,名片來源是我的一個朋友。
我通過之後,她問我:聽說你在寫文章,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如何寫出別人喜歡的文章,以及如何申請公眾號,如何推廣。
當時很忙,她給我發了大約20多條微信。
我說:我寫文章,就是寫我自己想寫的。公眾號申請你可以用網上的搜索工具,也有很多課程,各種各樣,馬上就能夠知道。至於推廣,我還真沒有什麼秘訣。
“那些都好像要付費的。我能不能來請教你一下,你能不能教我一段時間,我也很想做。”
“我真的沒有什麼秘訣,也沒什麼可以供你參考的經驗,非常抱歉。”
一來二去,她的語氣明顯不高興了,發來了兩個字:“小氣。”
我不知道自己小氣在哪裡,如果一個人說真話算是錯的話,那我就錯到底。而且對於一個陌生人的非緊急請求,我真的沒有義務來滿足你的一切。
在拉黑前,我發了她一段話:一、你所說的那個朋友,我們只能算認識。二、你跟我說了那麼多,我連你是誰都不知道。
我想了很久,覺得這件事需要跟那個分享名片的朋友去說,我希望她知道,我把她當做朋友,而她千萬不要隨意讓別人打擾我的生活。
其實,我經常陸陸續續收到一些名片,包括:
我是誰的鄰居,能不能加個微信,我女兒的作文想請你指點。
我是誰的同學,最近開店,能不能幫忙宣傳一下。
總是左右為難。
看到朋友圈裡有人的牢騷:你知不知道,隨意分享別人的名片,有可能會對對方造成打擾。
而我忽然也有這樣的感覺:請不要隨便把別人帶進我的交際圈子裡。
03
我和我的很好的朋友都有一個共識是:
在把對方的名片推給別人前:
首先先告訴當事人。
其次解釋清楚,對方為什麼希望加她微信,對方可能會提出什麼要求。
最後,徵求她的意見。
等到她同意之後,我才會把名片分享出去。
一個人願意把你留在你的朋友圈,無論你們聯繫是否頻繁,都至少證明:
她心裡對你是有聯繫預期的。哪怕今天不聯繫你,但也不會陌生。你要珍惜這份情誼,也要知道彼此的本分。
在我的微信好友里,確實也有一些在別人看來稱得上“資源”的人。
但為人處事之時,你要知道,不要隨便把這些當做你使用和炫耀的人脈,更不要隨意分享。
因為那是對方的隱私,也不要辜負那一份彼此的信任。
記得有一次,我認識的一個企業老總跟我說,自己的微信號,被自己的一個曾經的同學,用188元在販賣。而打著的名號是:我是他同學,你找他就行。
他說,當時真的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好笑的是,他到底是多少的自信,覺得我會去幫助他的朋友;好氣的是,自己的微信號,竟然只值188元。”
他一邊開玩笑,一邊說。
我知道他心裡還是有點怒氣,這不是所謂的優越感。而是在涇渭分明的空間里,分寸感真的很重要。
將心或許不能比心的時候,最傷心。
04
或許,這就是在我心中朋友之間最可怕的行為。
比拉黑和屏蔽,更可怕的是打擾。
因為前者無非是消失而已,而後者是真實存在的。
想起一句話:一個人要成長,而成長的意義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成為別人。
共勉。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閱讀時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