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1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在保護環境方面有完整的教義思想和宗教戒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5-15 01:05:3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在保護環境方面有完整的教義思想和宗教戒律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歷來被道教所演繹,道教認為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太上道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真經》第二十五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齊物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至高無上的理想精神境界,太上道祖認為這種精神境界與“自然無為”融為一體。莊子則進一步發揮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遊》第二十二)這裡的“美”“法”“理”均與現代的規律、原理同義。莊子在告誡人們,應順應自然的規律形式,與自然保持協調。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是道教的一貫主張。


道教還認為,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真經》第二十五章)因此,列子更將天、地、萬物和人構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列子》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履,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履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人類不應該妄自尊大,應與社會自然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即“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和,萬物皆化生。”(《莊子•至樂》)


既然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自然是化育萬物之本源,因此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保持和諧,這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生態和諧觀的本質內涵。《黃帝內經》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一言以蔽之,人應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與宇宙萬物共生共長,相互協同。


道教的生態和諧觀的另一個精義,就是“貴生”。因貴生而樂生、愛生、好生,以致養生。道家非常尊重人的生命價值。《道藏》之首經《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稱“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其實道教所度的不單是人類本身,還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玄門日誦功課經》中有“四生六道,一切含靈,聞經聽法,早得超升”的祝願。《西升經》更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強調應將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樂觀進取。在《太上老君開天經》中,更是繪聲繪色,鳴奏了一首生命的頌歌:“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上述這些體現了道教善待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也和現在流行的環保觀相契合。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18: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