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9-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香火象徵什麼?
香火愈旺,代表神明愈靈驗,所以才會有很多人來參與祭祀,造就香火可以持續鼎盛。因此,香火便可做為神明靈驗的象徵符碼。進香途中,也造就了大家流傳神明靈驗的機會,在神聖空間之中,人們互相扶持,一起行動,成就信仰。
香火另一個象徵意義即是兵馬,一尊神明要發揮,除了祂自己的神力、神能、神威之外,幫助祂能維持神明顯赫形象的就是祂「下跤手」(神兵神將)。
再有威嚴的政治人物,都需要有一大群身手矯健、頭腦清晰的下跤手才能辦大事,神明也是如此,如果祂麾下的「下跤手」都是殘兵敗將,那要如何保境安民?許多地方每個月初一、十五舉行的犒兵、犒將、賞兵,就是在犒賞神明的兵將。
至於神明的兵將要汰舊換新,那便是為何要去刈山香、刈水香的核心原因,台灣南部有所謂的刈山香、刈水香,就是要去荒山野嶺或者人煙罕至的水邊,透過神轎將「歹物仔」,即是鬼魂邪煞等不乾淨的東西,收來當神的兵將,即刈取兵馬。
而刈兵馬這件事情,以民俗的觀點來看,有相當意義,這些兵馬原本就是在這些區域亡故的孤魂野鬼,祂們本來是危害人間的鬼怪,經過神明的神轎下去收伏,把這些兵馬刈起來,訓練收編為可以替神明效勞的兵將,所以透過神明介入,讓危害人間的「歹物仔」變成可以協助神明維持社會秩序與神威的兵馬,共享人間香火。
透過儀式的轉換,歹物仔可以變成好物仔,這是很有隱喻性的民俗想法,許多民間信仰儀式所表達的其實是人民內心深層、難以言說的願望,這就是民間信仰裡,相當有意涵的一面,危害人間的歹物仔可以變成維護社境安康的兵將,那麼一些壞孩子,是不是也會有變成好孩子的機會?
結語:祭祀行為的社會圖像
香火觀是很抽象的觀念,牽涉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實際祭祀的行為表現,也會很具體地牽涉到一些祭祀相關的香、紙錢、香火袋、香擔、香爐、香燈等物質。所以大家在拜拜的時候,不妨抽離一下,反思一下到底我們在拜拜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民間信仰及習俗裡面有許多豐富的意涵,常常出乎我們的想像之外,在表相行為的底層以及許多民俗詞彙(所謂的俗語)裡會告訴我們很多我們原來沒有意識到的事情,期待大家可以一起深入理解我們的信仰文化,有自信地看待先人所留下來的珍貴資產。
(編按:本文依據2015年蘆洲受玄宮35周年演講與2017年受天宮演講活動編寫整理而成,由陳韋誠、溫宗翰整理,相關影像在此。)
註一:猛胜,讀音為mé-tshènn/mé-tshìnn,形容人手腳敏捷、工作勤奮。此處指勤勞祭拜以維持神明香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