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健常識] 什麼都不要時 父母需時限內耐心陪伴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7-7 07:19: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會有「不要不要期」(第一個叛逆期)呢?不要不要期可說是孩子「單純的願望」和大人的「社會規範」(或者說是「父母的時間和現實的制約」)相互衝突的時期。大家都說,不要不要期是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必要過程,事實上,這一點在科學中並沒有被證實。不過,如果從成長過程來看,這段時期的確是透過經驗,學習「要提出多少要求,才會碰到極限」的時候。
因為小孩不了解社會規範的內涵,所以行為舉止會失當而不夠嚴謹。這種不適切的行動或要求,當然會和「社會」這堵牆有所衝突。這個時候他們會經歷四周人的反應和反擊,同時學到「常識」。不要不要期確實有這樣的功能。

不過,搭電梯時,當一起搭的人按下了「關門」鍵時,孩子通常會吵著說「那是我要按的—」,這是父母完全無法預防的狀況。而對孩子來說,除了這種鬧彆扭的行為之外,他們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表達這種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
換句話說,「鬧彆扭」可說是對自己表達能力不足感到焦慮的反應,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解釋成他們在「試探父母」,他們在測試父母的忍受力,到底要什麼程度的事才會生氣。它同時也是在試探父母的包容力,並期待「就算我一直鬧彆扭,爸爸媽媽最後還是會安慰我、給我抱抱」。

孩子鬧彆扭時,到底是要縱容他,還是要嚴格地予以拒絕,是個難題。如果不要不要期有「觀察周圍的反應,學習社會規範」的功能,那麼與其忽視它,更重要的是要很確定地告訴孩子「不行的事怎麼樣都不行」。

但相較之下,我屬於縱容派。雖說縱容,我並不會平白無故地接受女兒的要求,而是會先仔細聽她說話。女兒還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但我會讓她用自己的方法解釋「為什麼﹃什麼都不要﹄」。我不知道以科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但我會盡可能讓女兒說出一個道理,希望她可以培養出應付現狀的能力與忍耐力。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大人的世界還有工作和家事在等著。如果每次女兒鬧彆扭,父母都耐心處理,有可能會沒時間洗衣或打掃,也沒辦法送她去幼稚園。所以,有的時候我也會以轉移她注意力的方法來處理。或者,設定一個時限,在時間之內,我會竭盡全力耐心處理她鬧彆扭的行為。但時間到了之後,就會斷然結束。

雖然鬧彆扭的心情會有些許殘留,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受到影響。孩子的「記恨」和大人不同。他們不會記上好幾個禮拜,而是不管好壞,都很努力活在當下。
(本文摘自/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時報出版)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19: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