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2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西清古鑒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9-2 02:39: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西清古鑑》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內容編排完全摹仿《宣和博古圖》體例,收錄由商周時期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清乾隆十四年(1750),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工部尚書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編制的《博古圖》樣式,收錄乾隆帝平日對青銅器的品題,“以內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屬案器為圖,因圖系說,詳其方圓圍徑之製,高廣輕重之等,並鉤勒款識,各為釋文。摹繪精審,毫釐不失,則非往之圖譜所能及。”。清高宗乾隆帝親自參與了《西清古鑑》的編著,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弘瞻擔任監理。編纂除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外,還有嵇璜、裘白修、金德英、觀保、於敏中、董邦達、王際華、錢維成等重臣,涉及吏、戶、工、兵、禮等五部。摹篆、繪圖、繕書、校刊、監造等,“雖兼取歐陽修、董逌、黃伯思、薛尚功諸家之說,而援據經史,正誤析疑,亦非歐陽修等所能及” 。從內容到畫工、書法、款識及刊制都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最高水準。  清梁詩正等奉敕纂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書。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版框29.5cm×22.6cm。半頁10行,每行18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無行格。磁青書衣,黃綾書籤、包角。書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諭一道、纂修《西清古鑑》諸臣職名,分別為梁詩正、蔣溥等編修,陳孝泳、楊瑞蓮摹篆,畫院供奉梁觀、丁觀鶴等繪圖,勵宗萬等繕書。凡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共42冊,分裝4函。,因此書編定於南書房,南書房又稱西清,故名為【西清古鑑】,「以游藝之餘功,寄鑒古之遠思。」



《西清古鑑》



《西清古鑑》

這部【西清古鑑】不是銅版印本,而是由武英殿刻板印製。武英殿曾有銅活字,曾於康熙年間印製【御製數理精蘊】、「御定星曆考原」、「律呂正義」,雍正年間印製【古今圖書集成】等,但乾隆九年高宗皇帝下令燬銅鑄錢,這部銅活字就此銷燬了,因此可以推論,乾隆二十年應無再以銅板印製【西清古鑑】的道理。後來工部侍郎金簡認為雕版耗費較繁,奏請製造木活字,用以擺印書籍,高宗喜其可得事半功倍之效,賜名「聚珍」,而對當時燬銅鑄錢之事,也深有悔意。
【西清古鑑】確實也有以銅板印製的,但不是在乾隆年間,而是光緒年間的事,這副銅板是日本所製。當時廣東候補道、出使日本國參贊陳明遠在日本時,看到該處書商製造銅板仿刻【西清古鑑】一書,鉤摹鐫刻頗屬精良,該書商有意求售,但陳明遠無錢可買,此事被廣東士紳三品銜選用道劉學詢得知,於是籌措款項從日本購回這套銅板全副共九十六箱,試行刷印傳播。這部銅板【西清古鑑】得以在中國印行,全得力於劉學詢。

乾隆版【西清古鑑】摹繪的是清廷及內府所藏,自三代以至唐朝之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古青銅器,每器繪製一圖,圖後以楷書系統說明。繪圖精審,毫釐不失,器物的方圓圍徑、高廣輕重皆記載詳明,對古器物的銘文均鉤摹註釋。考證雖兼取歐陽修等眾家之說,但又非諸家所能及。書中駁斥了歷代著家之謬誤,解釋疑難,補充遺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現目前。每卷首列器目,每器摹繪圖像,次圖說,註其方圓圍徑,高廣輕重,摹寫銘文並注解。其繪圖及摹篆均是宮廷能手,刻印也甚精良,是一部甚具參考價值的圖籍。附《錢錄》是對歷代貨幣進行著錄,書後附跋語一篇,署名梁詩正、蔣溥諸臣。上諭末鈐 “乾 ”、“ 隆 ”、“ 靜挹山莊 ” 3璽。乾隆內府刻本《西清古鑑》傳世稀少,書內雖收錄部分偽器,但因器物均深藏於清內府,為世間所罕見,因而此書對後世的青銅器研究影響很大。

繼《西清古鑒》之後,王傑等又奉敕編纂《西清續鑒甲編》及《西清續鑒乙編》二書。王傑字偉人,號惺園,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狀元,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西清續鑒甲編》共20卷,收錄清宮續得的商周至唐代的銅器 944件,另附收唐宋以後銅器和璽印等31件,總計 975件;《西清續鑒乙編》收錄盛京(今沈陽)清故宮所藏商周至唐代的銅器900件。二書編定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當時未能刻印。1910年商務印書館據內府寫本將甲編縮小影印,1931年北京古物陳列所據內府寫本將乙編縮小影印。
此外,清廷又將續得選貯于寧壽宮之商周至唐代的銅器 701件另編為《寧壽鑒古》(亦名《寧壽古鑒》)十六卷,1913年商務印書館據內府寫本縮小影印。據書中所鈐"乾隆御覽之寶"、"古希天子"等印,知與《西清續鑒》甲、乙編編定的時間相隔不久,編纂者或亦為王傑等人。《西清續鑒》甲、乙編及《寧壽鑒古》,編寫體例均與《西清古鑒》同。此四書通稱《西清四鑒》。因時代局限書中也收錄了不少偽器,在釋文、考證方面也存在一些錯誤。由于各書所收器物一向深藏清宮,且數量很大,對研究古代青銅器具有重要價值。

西清續鑒甲編

乾隆五十八年王傑等奉敕編成,共二十卷,收錄清宮藏商周至唐代銅器九百四十四件,又唐宋以後銅器、璽印等三十一件,總計九百七十五件。

西清續鑒乙編

乾隆五十八年王傑等奉敕編成,共二十卷,收錄盛京(沈陽)清宮藏商周至唐代銅器九百件

寧壽鑒古

編于乾隆年間,共十六卷,收寧壽宮藏商周至唐代銅器七百零一件。



《西清古鑒》卷首編修諸臣名字



《西清古鑒》卷首編修諸臣名字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我國古代大多沿用金屬貨幣,隨著交易行為的發展,作為輔幣流通的銅錢需求量與時俱增。自西漢開始,歷代都採用了熔器造幣的方法,以補流通的不足。五代後周世宗柴榮曾下詔 “ 悉毀天下銅器、佛像以鑄錢,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 明思宗崇禎帝將內府庫藏歷代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熔鑄錢幣,以充軍餉。清代以儉著稱的清文宗咸豐帝,把內廷保存(含皇室歷代舊藏)的各種銅器毀器鑄錢。因此,無以數計的青銅器早已銷毀無蹤,留給後人的青銅器物極少。所幸在明崇禎前有《宣和博古圖》,以《宣和博古圖》為參照的《西清古鑑》又在道光以前成書,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青銅器圖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西清古鑒》書中所收的部分青銅器,許多在此後未見於其它著錄,其器形、銘文等資料僅存于《西清古鑒》,故其資料價值彌足珍貴。如《西清古鑒》著錄有一件班簋(當時稱毛伯彝》,銘文長達一百九十五字,記錄了周王命毛伯伐東國之事。此簋的器形從未見于其它著錄,一九七二年北京市從廢銅中揀選到其殘片,但原器僅存一半,修復時就是參照《西清古鑒》上詳細的尺寸記錄和圖像數據才得以修復。《西清古鑒》中,有銘文的1179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的僅有189件,也就是說900多件器物都已流失,後人只能靠此書來了解了。


《西清古鑒》書中著錄的青銅器除部分佚失外,大部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及中央博物院,部份流散於全球各博物館。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西清古鑒》內文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5 09:0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