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5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53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學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發端於民間而擴散影響到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它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傳統信仰的特徵。道教內在於中國文化的系統之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啟示性和引導性的作用,而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現,用藝術的形式闡釋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品質。道教與中國文化互動影響,在中國,道教與中國文學同步發展並相得益彰。
道教對文學的影響,體現在道教神話、仙話不僅是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道教還在思想和藝術審美上,對文學產生內在的影響。
道教為中國文學創作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內容。道教吸收了上古的神話傳說,又承接民間故事,為中國文學繼承和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與道教思想有關的志怪小說,作為實信的觀念和宣教的目的存在,但其中提供了眾多閒談的材料,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當時的志怪小說,最著名的莫過於干寶的《搜神記》,其內容大多為道教神話、仙話傳說,其中如《董永》一篇,成為後世許多文學作品創作的材料。此外,當時創作的《神仙傳》、《真誥》等,構建了道教的神仙體系,同時包含了大量的神仙故事傳說。這些素材,在後來不斷發展並創新,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和影響異常深遠。從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到唐傳奇、宋元話本、元明戲曲及明清小說,以及歷代的詩文創作,道教的神話、仙話題材總是文學熱衷於表現的對象。道教所提供的素材在敘事文學中尤為重要,產生了如唐代的《枕中記》、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西遊記》以及其他諸多與此題材有關的文學作品。
道教不僅直接給文學提供素材,而且在更高層面上給文學提供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文學,不只是描述性的消遣,更重要的還有精神性的關懷。道教和中國文學都根植成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道教給中國文學提供了高品格的精神內涵。
道教注重自然,清凈無為,追求逍遙自在,強烈關注個人的精神世界,重視生命質量。道教思想和活動激發文學的想像力,引導文學注重內在精神品質的追求,把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高潮,孕育出一批文學大家和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國文學務實而又不乏浪漫,道教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功不可沒。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期,文學的自覺背後是人的覺醒。魏晉時期因玄學的興盛而影響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玄學則和道教有著內在聯繫,它們的精神內核都是道家自然的本位思想。那個動盪的時代使得文學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生死、遊仙和隱逸。這些文學主題的精神都帶有道教關注生命、追求得道成仙以及熱愛自然的色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作家,在價值觀和人格上受到道教思想的深刻影響。或許可以這樣說,一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就是一部抒寫道教精神的歷史。
道教對於唐朝人的人生信仰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神仙思想的影響上。唐代的詩人王勃、陳子昂、張九齡、李白、王昌齡、白居易和李商隱都有神仙信仰,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內心的信仰追求。其中,特徵最顯著者為李白。
道教對於文學的審美觀念和情趣有重要的影響。中國文學追求意象和意境,強調意蘊,這種審美境界強調主體和客體的和諧統一,強調真善和美感的渾然無差,追求精神上的最大快樂。這種天人一體的審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家思想來支撐的。老子和莊子提出了中國美學的基本範疇和境界,如「道」、「氣」、「象」、「逍遙」、「坐忘」等,成為中國文學的特有精神內容。後世的「得意忘言」、「妙語自然」、「氣韻寫神」等美學理念,皆出於道家思想。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