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4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六祖壇經直解-自序品第一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1-25 13:54: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文章出處:http://buddhayana.info/topics/topics2/topics201/paper/3111112610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此時,由於惠能大師到了曹溪南華山寶林寺,所以韶州刺史韋璩與其同事同僚,到南華山的寶林寺,禮請惠能大師出南華山,離開寶林寺,到韶州城裡的大梵寺講堂,為眾生宣說佛法大義。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惠能大師升座準備開始為大眾說法,來聽經聞法者,單就刺史官僚就有三十幾人,還有儒家的老師、學生等三十餘人,另有男、女出家眾,也有道家以及在家居士,總共一千多個人,同時向惠能大師頂禮,希望聽聞佛法之要義。

  惠能大師是一個實修實證者,學佛修行的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弘法利生,所以弘法者本身是不是一位實證者,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本身沒有實證,就會偏向文字解,容易誤導眾生,故不可不慎!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能大師告訴大眾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憑良心講,看到此偈,不太相信惠能竟是個不識字的人,此偈講得多好!文字運用得這麼優美!這麼簡潔!居然會是個不識字的人!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講的是理、見地、心法,心法即是心要。眾生都有「菩提自性」,菩提即是自性,自性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覺,覺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有覺性就有自性,自性就是覺性。所謂「覺性」就是對於現象界以至本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東西。無論是有情生還是無情生都有覺性,了解到這點以後,對自己就會產生信心,原來我們也有覺性、自性,不只是佛、菩薩有,也不只是惠能大師才有。

  「本來清淨」,菩提自性的重點在於「清淨」,眾生的覺性之所以會顯現,是因為清淨的關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講的是心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講的是修法。所有的佛法,無論是佛所說的經典,或是菩薩所講的論,一定是心法、修法具足。心法即是見地;修法即是定力,也就是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方法論,能真正實證到宇宙觀、生命觀的方法。如果只有心法而沒有修法,或只有修法而沒有心法,就容易走錯路、用錯功,最後終歸是一場空。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可以分成二個層次來探討:

  一是證入真心、本心之前,先要把意識心轉掉,轉成真心、本心,即一般所謂的「轉識成智」。何謂「轉」?何謂意識心轉掉?如何把意識心轉掉?如何把意識心轉掉變成智慧出來?所謂「轉」就是盡量讓意識不動,讓意識作用不起來;而智慧就是真心、本心。虛雲大師所說的「唯心識定」,就是「轉識成智」。「轉」必須要「識定」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才能轉得過來,才能證得本心、真心。

  各種的修行法都是在修定力,所謂定力夠,就是指意識不動,當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器官不活動的情況越好時,定力就越好。如果能每天連續八小時保持意識不動,持續三個月,就有機會進入真心、本心的境界。所謂「唯心識定」,是指識定就能進入真心、本心,也就是識定時,真心、本心自然呈現出來。

  一般人常說要放下,放下什麼呢?就是放下感覺器官的作用,放下意識作用。放下,並不是要我們放下家人、父母親、丈夫、妻子等,而是放下我們的意識心,慢慢的意識就起不了作用了。意識作用就像是個壞朋友似的,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它,它當然會來。如果我們開始拒絕它,不用它,意識就會慢慢不動,有如壞朋友慢慢不來了,此時好朋友就開始出現了。此處的好朋友指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心,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心。

  二是證入真心、本心之後,只要善用真心、本心,就可與諸多禪宗大師一樣,每天都是飢來吃飯睏來眠,日子過得很自在。在此層次之前,大家每天都有自以為很重要的事情可以煩惱,其實那些都只是意識作用的顯現而已!這一段是很重要的,掌握到要點,這一生就可能有成就了。

  「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就是明師。師者,「實證法身,擁有成佛之法,真正能帶領眾生出離三界的善知識」才堪稱為「師」。惠能大師非常的客氣,稱這一千多位來聽聞佛法的人叫「善知識」,與「諸位大德」之意思相同。善知識,如果是個實證者,到了相當的層次,就可以作這樣的一個稱呼,諸位大德如果有一天因緣具足,也必定是個善知識。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接下來惠能談他求法、學佛修行的經過。惠能的父親原是當官的,本籍是河北范陽,因故而被降為嶺南新州的百姓。惠能很不幸,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只剩下年老的母親跟他兩個人,後來舉家遷移到南海郡,日子過得非常辛苦,靠著在山中砍柴,挑至城中販賣以維生。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當時,有一位客人來買柴,請惠能把柴火送到客店去;他收到錢以後,退出門外,正好看到有一位客人在誦經。惠能一聽當下便開悟,於是問客人:『請問您在誦什麼經?』客人答說:『《金剛經》』。接著又問客人:『您從哪裡來?』客人答說:『我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的。』

  這個因緣很特殊,送個柴火到客店,就遇到有人在誦經,此人到底是何許人也?惠能一聽當下就開悟,此處的「心即開悟」尚非大徹大悟,但已在真心、本心顯現的邊緣了,一段特殊的因緣於是展開。惠能歷劫累世修得很好,因而有人說他是個「再來人」,但即便是個菩薩,也有隔陰之迷。所謂「隔陰之迷」即是此世為人,仍有一些迷惑尚未消除,亦即歷劫累世的身心變化還沒有完全結束。

  〈佛乘宗〉的弟子比較能了解這一點,就是每個人在這一世,都會出現很多歷劫累世累積而來的心理、生理變化,要等到整個身心變化完結,接下來的才是這一世真正修行的開始。例如,有些人生意做得很好,有些人官當得很大,這只是歷劫累世所帶來的因緣福德而已。眾生真正珍貴之處在於自己的覺性,在於自己的佛性,在於自己的本心,在於自己的般若,在這些未開顯出來之前,都只是在享受以前所累積的福德而已。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東禪寺是五祖弘忍大師所主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他的門人有一千多人,我(指這位客人)就是專程到東禪寺禮拜,聽聞《金剛經》的。弘忍大師經常勸勉出家人或在家居士說:「如果能夠經常持誦《金剛經》,就可以見性,直了成佛。」』

  持《金剛經》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其真正的意義。每一部經典都有二個重點:第一就是講理、講心法、講見地,也就是從經典之中得到正確的思想觀念。第二就是教導我們如何穩定我們的思想觀念,讓思想觀念不致偏差,這就是定力。所以「持」就是要實際去做,按照經上的思想觀念,不僅接受它,而且身、語、意都要照著去做,才能達到持經的目的。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

  惠能聽了以後,因為宿昔有緣,當時有一位客人給了惠能十兩銀子,並教他把母親安頓好之後,就到黃梅找弘忍大師修行去吧!所以,惠能安頓好母親之後,就向母親辭別。

  這樣的客人很少,就算熟人也不敢這樣講,所以這位客人可能也是有來歷的!另外,惠能本身也能放得下。所以,現在修禪宗的人不太可能有成就,這並不是說禪宗不好,其實禪宗很好,但很好並不表示就可以有所成就!因為末法眾生的根器,遠不如以前禪宗的修行人,所以放不下。禪宗主張「破相顯性」,重點在於「破相」,但要把相破掉很難,尤其在聲、光、色如此發達的時代,許多人的意識作用被迷惑到了極點,每天接觸到的盡是這些!又如何放得下呢?所以,要修禪宗就要能「破相」,要像惠能一樣,說放就放,說走就走,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真要學古德就要學他把一切放下。



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到了黃梅以後就去禮拜弘忍大師。弘忍大師問他:『你是什麼地方的人?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惠能的因緣很好,很快就見到了五祖。據說惠能是走了兩年多才到黃梅,而不是三十幾天就到黃梅。所以,此處有點問題,也就是說三十幾天要到黃梅的機會不大,因為路途是很遙遠的。反觀現代人真是方便,可能當天就可以到黃梅,但愈是方便愈難修行,因為所有的方便都很容易成為偷懶的藉口啊!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惠能說:『我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來禮見大師主要是為了要成佛,其他的我都沒有興趣。』

  惠能很有氣概,一般人看到弘忍大師,跪下去就趕快禮拜,請求灌頂、加持,但是他不來那一套,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其根器的不凡。

  這讓我想起第二代祖師 緣道上人。有一次 緣道祖師要傳一個能治百病與各種疑難雜症的大法,條件是眼脈必須開到相當高的層次才可以修學此大法。當時課堂上坐得滿滿的,所有的人都舉手想學,只有我沒有舉手。我覺得這點頗像惠能大師,值得安慰!因為我也是「惟求作佛」,除了成佛,其他的都沒有興趣。所以,各位也要有「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的氣概,世間法的一切,沒有一樣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只有「成佛」而已。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此段頗具深義。嶺南地方是邊疆地帶,以前中原地方的人都看不起嶺南人,弘忍大師故意刺激惠能,不但說惠能是嶺南人,又說他是「獦獠」,這樣的人還想要成佛?這更是看不起他!「獦」是一種腿很短的狗;「獠」是指食人族。

  修行人的氣度一定要大,雖然做人要有謙和心,待人接物都要很客氣,但是對於自己的「佛性」絕不能客氣,不能說我沒有佛性,或者說我的佛性是不是比較少一點,絕不能小看自己的佛性!惠能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當下就曉得,人雖然有南北之分別,但佛性是沒有分別,沒有「差別相」,佛性是「一合相」。獦獠身與和尚雖有「差別相」之不同,但這只是「因緣」不同而已。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弘忍大師本來還想繼續與他談話,但因為看到旁邊眾多的弟子,於是就叫他隨眾作務。惠能說:『惠能請示和尚,弟子的本心、智慧是自己顯現出來的,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要我作些什麼事務?』

  惠能雖然沒有讀書,但是很有禮貌,此處的「啟和尚」是表達他的禮貌。當有一天我們的本心開始呈現時,智慧就會不停的出來,一天比一天增長,想要停止,都停止不了!自心就是本心,就是自性、佛性、法性;即是真心、般若、法身。所以,只要呈現出本心,自然就不離自性。而福德是在「功德圓滿」時自然具足的,所以只要不離自性,就是福田。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弘忍大師心想:這南方來的人根器太利了!於是叫惠能不要講了,到槽廠劈柴、舂米去!惠能立即退至後院舂米房。後院有一行者,差遣惠能劈柴、舂米。就這樣工作了八個多月。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有一天,弘忍大師突然遇到惠能就說:『我看你的見地很不錯,恐怕有人加害於你,所以當時沒有與你繼續談下去,知道嗎?』惠能也很厲害,他說:『弟子知道弘忍大師的用意,所以也不敢到佛堂前去,總是在佛寺的後面,使別人不察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有一天,弘忍大師把門人全部都找來,有事情要交待。這一段很重要,這是弘忍大師的一個苦處。很多人以為學佛大概不會有這類的問題了!但是,因為並非所有的弟子都是見性、證道者,所以,世間法的問題反而不容易處理。見性容易,處理世間法難啊!弘忍大師很清楚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趕快把衣缽傳下去,但是要傳給誰呢?

  弘忍大師說:『一般的世間人,雖認為生死事大,卻又一天到晚求人天福報,不去追求出離三界生死苦海之道,如果一直為現象所迷惑,即使有再大的福報,也免不了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希望你們下去之後,各自呈現你們的本心、般若、自性,各寫一首偈來表達對於心性的體悟,呈上來給我。如果能真正的了悟本心之真諦者,我就將衣缽傳下,成為禪宗第六代祖。現在趕快去作偈,不得拖延!』

  「思量即不中用」這句話講得很好,思量就是意識作用,如果呈現出來的偈是動意識作用而寫,這個偈便沒有多大用處。因為真正見性之人,他的偈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即使是處在緊張、繁忙之中,亦從自性流露而出。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聽完弘忍大師的交待後,大家互相談論:『我們不必太認真,反正也作不出來,就算呈偈給弘忍大師也沒有什麼用!神秀上座是我們的教授師,第六代祖一定是神秀所得,我們還作什麼偈!那不是顯得我們的「我慢」很重嗎?不必白費工夫了!』大家聽了以後,都說:『算了,我們以後就跟著神秀教授師就可以了,還作什麼偈?』

  在當時的教授師是很不得了的,講經說法、解釋經文,都是他的職責,所以神秀在當時已經蠻有權威了。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心想(此想就是意識心):『大家不呈偈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所以我必須要呈,我若是不呈偈,弘忍大師如何能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

  神秀不了解他的老師,以為不把偈寫出來,弘忍大師就不知道他見解的深淺!弘忍大師是何許人也?還要看偈才知道深淺嗎?其實,要眾門人寫偈只不過是「因緣」而已。

  〈佛乘宗〉的弟子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記得我以前說過,當時我們善字輩的弟子,對待 緣道祖師,就和當年的神秀一模一樣。我們也想:「如果不表現表現,老師怎麼知道我的深淺呢?」這就是把 緣道祖師當成了凡夫,想想當年真是愚蠢啊!在密乘的觀點是,如果把上師當成佛,就可以修成佛;如果把上師當成菩薩,就可以修成菩薩;如果把上師當成凡夫,那麼修了半天還是個凡夫!所以,由這一段就可以了解神秀的層次,他把五祖當成凡夫,所以即使後來當了國師,也只是個凡夫!

  神秀又想:『如果我呈偈是為了求法,這是對的;但如果是為了想求取第六代祖的衣缽,那就不對了。如果是為了求取衣缽,我就是個凡夫!但如果不呈偈,可能就得不到五祖的法及所傳的法脈了!唉!真是大難!』

  在這裡,神秀用的是意識心,所以才會大難!如果是證道者,有什麼難呢?當下由自性流露而出就是了,還有什麼難處?各位要知道,只要得到一個法脈,無論它是什麼法脈,就是得到所有各宗、各派的法脈,因為法脈就是本心、就是般若、就是法身,得到一個法脈,便得到整個如來家業、整個宇宙、整個法界。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弘忍大師禪房之前,有步行迴廊三間,原想請供奉盧珍居士來畫《楞伽經變相圖》和《五祖血脈圖》,血脈圖是指從禪宗初祖傳到五祖的這個血脈,來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神秀的偈已經寫好了,但每次到了五祖房前,總是緊張的不知如何是好!不但有點失神,全身還流著汗,結果都沒有辦法把偈呈上去。這樣前後經過了四天的煎熬,共有十三次想要呈上去,但都沒有成功。

  神秀居然想要逃避!他的氣度與惠能差太多了!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神秀的自信心不夠!自信心是從自性而來,眾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自性,相信自性的偉大,每個眾生自性的功能,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種功能具足,是與諸佛等無差別,同理同量。真能瞭解到這一點就應該深具信心,但是神秀還不了解,他的層次尚未達到這個程度。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因為十三次呈偈都不成功,神秀就想:『不如就在步廊的地方寫下我的偈,讓弘忍大師自行看到,如果老師忽然說好,我就出來禮拜說是我所作的;如果說不好,那就真的枉費我來東禪寺數年,當上了教授師,還接受人家的禮拜,我到底是在修什麼呢?』於是在那夜的三更裡,為了不讓別人知道,就自己提著燈,把偈寫在南廊的牆壁上,呈現他心中對於心性的體悟。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說:『我們的身體有如菩提樹一樣,心就好像明鏡台,如果能隨時勤勞的加以拂拭,明鏡就不會沾染塵埃。』

  此偈與之後惠能的偈兩相對照之下,程度當下可見。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偈不是真正禪宗的見解、見地,因為此偈講的是「差別相」,講的是意識作用而已。此見解僅止於「相」,未達於「體」的境界,所以層次不高。



秀書偈了,便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寫完偈之後便回房間,大家都不知道。他又一直在想、在思惟:『如果明天老師看到此偈歡喜的話,就表示我與法有緣。』

  神秀很苦啊!眾生的煩惱都起自於意識心,意識心一「思量」問題就多了!如果不去思量,哪有這些問題呢?神秀在當時還不曉得甚麼是「法」?只要是現象的法脈,「相」的法脈,都不是真正的法脈,真正的法脈是「體」。所以,如果得到的不是「體」,那麼就只是「相」的法脈而已。眾生總是著相,神秀還在思量當中,當然也是如此。

  『如果老師說不行,當然就是我還沒有覺悟!』這句話表示他真的沒有覺悟!甚麼是「覺」?覺就是不迷,一個真正證到自性的人,是不需要跟任何人印證的。例如,永嘉玄覺大師等人來與惠能大師印證,那只是一種因緣而已,不是絕對必要的。因為能實證到真相的境界就是覺者,覺者還需印證甚麼?如果沒有經過印證就不曉得自己覺了,那怎麼能叫覺呢?這就表示還在迷,所以神秀還在迷!所謂「聖人無常心」,聖人是不用意識的,而凡夫以有限的意識心,有限的知識、經驗,如何能瞭解聖人無限的智慧呢?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弘忍大師已知神秀尚未證入自性,沒有見性。到了天明,弘忍大師把盧供奉叫來,請他到南廊壁上去畫圖相,盧供奉突然看見神秀寫的偈,就來報告五祖說,牆上已寫有詩偈。於是五祖對盧供奉說:『請您不用畫了,真是勞煩您自遠道而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還是把偈留下來,讓大家背誦吧!若能依照此偈修行,可免墮三惡道,有大利益,有些福德。』

  雖然此偈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弘忍大師很清楚弟子們的層次,大部分也只能看看這樣的偈而已,所以還是把偈留下來,讓大家背誦。但是各位要知道,只要是屬於「相」的層次,無論怎麼修,仍然只是福德而已。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弘忍大師叫眾門人:『燒香禮敬,大家都來持誦此偈,就可早日見得自性。』於是弟子們就趕快誦偈,大家是既歡喜又讚歎。

  「即得見性」,這是五祖一時權宜之詞,因為神秀在大家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弘忍大師不能一下子把神秀貶得太低,這也是做人處世的和協之道。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五祖在三更的時候叫神秀進來,這是顧全他的面子。五祖問說:『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答:『是我作的,但是我不敢妄求衣缽傳承;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到底有多少智慧?』

  神秀快嚇壞了,這表示他的氣度不夠。自古以來,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大氣度者,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無論是福德也好,功德也好,都是拿出最大的氣度,修行的人想要有所成就,氣度一定要夠,而凡夫就是這樣沒有擔當啊!後面將提及的永嘉玄覺大師和惠能的大氣度,與神秀相較之下,完全不一樣。

  《六祖壇經》嚴格來講,文字並不是很優美,與《圓覺經》、《楞嚴經》無法比擬!但是它的精采之處就是有很多的對比,而且有很多的地方很實在,亦符合現代人的情況。此句「和尚認為我到底有多少智慧?」如果有智慧即是覺了,哪還需要問別人?當開口問人家時,就明白的表示沒有智慧,沒有開悟。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五祖告訴神秀說:『你作的這首偈,還沒有見到本性。』本性就是自性,尚未見到本性的人,無論修得多高,都只是到達門外。門外指的是「相」,也就是說神秀的偈只是談「相」而已,還不知如何進入門內,亦即本心。以神秀這般的見地,欲求得無上智慧,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真正證到無上菩提、覺性、本性的人,一切都由自性流露而出,清清楚楚的知道,本性是不生不滅、時空統一的。所有法界現象的存在,從眾生了解的「第一因」開始,到最後結束為止,這些本來就已經存在於法界,現象都是如此,沒有例外的。

  見性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任何的時間、空間,都是以自性來作反映。為甚麼可以如此?因為萬法本來就是由自性而出的。見性之人所講的,當下的任何反映都是對的,都是真相。凡是真心、本心所表達出來的,都是真相,如果能夠這樣,就是證得無上菩提的自性。

  佛乘宗和天台宗都談到相似即佛、相似法身,證到「最高相似法身」的層次,雖然已經很高了,但也還在門外,所以證相似法身的人要謹記,自己還在門外,還要再下功夫。

更多請見:http://buddhayana.info/topics/topics2/topics201/paper/3111112610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3 13:4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