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和其他人一起修行佛法有什麼好處?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1-28 23:24: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教自釋迦牟尼時代起,就有「僧伽」(佛教教團)的存在。修行佛法是為了「自行化他」,即在自己修行的同時,也教化和幫助別人,教團便是為此而存在的。不問修行年月長短,與一人單獨摸索相比,在接觸其他人、進行交流、展開對話的情況下實踐的修行,更易於精益求精。新入信的人也可發問,解除心中的疑惑。國際創價學會會員便是透過學會的組織網路,去認識其他會員,互相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致力於和平、文化和教育的組織,國際創價學會結合每個會員的力量,在基層社會展開各類活動,比如以可持續發展、廢除核武器等為主題的展覽。





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釋尊)。釋尊於大約2500年前誕生於印度。

釋尊生為王子,但自小對人生種種苦惱感到困擾。漸漸地,他越來越渴望能拋下世俗的一切,去尋求超越生命本有之苦惱的答案。佛典描述「四門遊觀」使釋尊領悟「生老病死」為人類共通的四苦,也使釋尊決心要尋求解脫四苦的方法。為了尋求解脫之道,他捨棄王室的生活,出家修行。

釋尊的修行以苦行為主,但經過數年的苦鬥,他發現這些嚴酷的修練,無法讓他獲得所尋求的解脫與覺悟,於是將之放棄。不久後,釋尊在菩提迦耶之地的一棵菩提樹下入定冥思時得悟正覺,洞悉到貫穿宇宙及一切生命永恆不變的原理,人們因此尊其為「佛陀」,即「覺者」之意。據說,在得道的最初,釋尊首先沉浸在悟道的喜悅之中,過後進行了一番內心掙扎,猶豫是否與人分享所悟得的真理,因他深知,此舉將是異常艱難的。釋尊最終決定為眾生說法,教導他們超越生死之苦的法門。

相關文章
牧口常三郎
牧口常三郎
牧口常三郎(1871-1944年)是一名教育家、作家和哲學家,曾擔任小學校長。他在1930年創立了「創價教育學會」(創價學會的前身)。根據歷史的記載,釋尊遊歷印度各地,說法分享他所悟得的至理,促進和平,教化眾生如何開啟生命所蘊含的無限潛能。釋尊的慈悲本懷就是要讓眾生成就與其無二的生命境界。

一般人相信,釋尊在80高齡時入滅,在那之後,其教義被弟子們記載下來,集結成佛典,流傳到亞洲各地。這些標誌著和平與慈悲的經典,造就了後來各種佛教宗派的出現。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1 12:0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