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8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70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宮觀建築結構 ─ 斗拱
多數道教宮觀的建築為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即以木架為骨幹,牆壁用磚砌,用瓦蓋屋頂,而牆壁隔扇僅作為內外間隔之用,不負屋頂重量。這種木架結構是在柱頂架梁,再于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最亡一層梁上立脊瓜柱,搭成一個木構架。在兩組構架之間,用枋橫向連接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和脊瓜柱上再裝檁,這些檁除排列承托屋面重量的椽子外,還具有聯繫構架的作用。殿式建築在柱上和內外簷的枋上安裝斗拱,用以承托梁頭、枵頭和支撐出簷的重量,出簷越遠,斗拱的層數也越多。斗拱除負重外尚有裝飾作用,同時斗拱層數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築等級的標準之一。大多數殿式殿堂用斗拱建歇山重簷屋頂。屋簷伸出深遠,且向上舉折,加上鴟吻、脊飾,形成優美而多變的曲線,使本來沉重的大屋頂變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牆壁和殿宇下寬闊的月臺,或是崇台的襯托下,使整個建築顯得十分莊重和穩定;形成了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一種構件,是傳統木結構建築的最具特色和創造的部件。它是柱礎與屋頂的過渡聯繫部分,一般設在橫樑與立柱之交接處,由斗形木塊和弓形肘木縱橫交錯層疊構成,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宗教建築的斗拱常常有較為繁複的工法,例如採用疊斗,也就是在樑枋上以數斗相疊,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及北港朝天宮都有繁複優雅的疊拱;此外斜拱也常被寺廟建築使用,斗身凸出四十五度拱,鹿港龍山寺拜亭的上簷以及北港朝天宮三川殿看架都是採用斜拱。
根據宋代《營造法式》介紹,斗拱是由若干「斗」與「拱」壘疊而成,總稱「鋪作」。在柱頭上的部分稱為「柱頭鋪作」,在柱與柱之間的部分稱為「補間鋪作」,在角柱之上的部分稱為「轉角鋪作」。斗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斗、拱、昂、枋。「斗」為方形的木塊,形狀像量東西的斗,故稱為「斗」。它是整個斗拱構造中承上啟下連接的部分,由於使用的位置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大小和名稱,在柱子上面的叫「櫨斗」,清代叫「坐斗」或「大斗」,是一朵斗拱所承載的全部份量集中的地方,所以特別大。
「拱」是兩端砍削成彎曲形狀的長方形木塊,它在斗拱結構中的作用是向前後左右伸展挑出。前後挑出的拱又叫「華拱」或「跳」,清朝叫「翹頭」。「昂」是一根直長的木材,通過斗拱的中心斜垂向下,出於華拱之上。「枋」是將一朵斗拱與其它斗拱聯繫起來,它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把各朵橫向分散的斗拱連成一個整體。不過,在斗拱最初的形式是沒有那麼複雜的。斗拱的產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原始的極簡單的挑出的橫木或曲木,或者可以說是為後來斗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