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10-13
- 最後登錄
- 2019-12-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8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10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出處來源:http://buddhayana.info/topics/topics2/topics201/paper/3357915296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
惠能自從在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法之後,回到韶州曹侯村,無人知曉此事。當時有位儒士劉志略對惠能非常的禮遇。劉志略有一位姑姑出家為尼,法號無盡藏,時常讀誦《大涅槃經》,但卻無法瞭解經義。惠能一聽就知道此經之妙義,於是為無盡藏解說。
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無盡藏拿著《大涅槃經》請問惠能經文中的文字,惠能說:『字,我不認識,但是經中的涵義、真諦,妳可以問。』無盡藏說:『字都不認識了,怎麼能了解經文的意義、內涵呢?』惠能說:『佛法的妙理與文字無關。』無盡藏聽聞此言,非常的驚奇、訝異!於是就在村中到處宣揚說:『惠能大師是一位得道者,應當請回供養。』當時有魏武侯曹操的玄孫曹叔良以及村裏的居民,都爭著來瞻仰行禮。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當時,在當地有座寶林古寺,自隋朝末年就因戰火而荒廢多時,於是就在舊址上重建一座寺宇,並延請惠能大師前往住持,很快的就成為一座有名的寶寺。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惠能在寶林古寺住了九個多月之後,又被東禪寺的弟子尋找追逐,於是惠能只好躲到前山去,這批人為了迫使惠能現身就放火燒山,所幸惠能隱身在大石隙中,幸免於難。直到現在,當年避難的大石頭上,仍有惠能趺坐的痕跡及衣服的紋痕,因此被稱為「避難石」。惠能忽然想到,五祖曾經告訴他「遇懷則止,遇會則藏。」於是,就到懷會境內隱居下來。
一般的「預言」,屬於識用神通;而證道者所說的話是一種「決定」,屬於智用神通。決定和預言是不同的,兩者的層次差別極大;所謂決定,是任何的因緣都會往這個方向匯集,來成就此因緣。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法海比丘,韶州曲江縣人。初次參謁惠能大師時,以「即心即佛」的問題請求指示。惠能說:『前念不生,當下就是真心,後念不滅,當下就是佛。在每一念的當下,意識心不起;後面的念頭,也不讓意識心起來,就能念念分明。也就是說起了意識心,就是相;能離一切相,就是佛。若要全部解說,就算是歷經無量劫也說不完。』
『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我以此偈來說明:「證入真心、本心,即是慧;不起意識心,即是佛;定、慧具足時,意識自然清淨。要定、慧雙修才是正道,不能偏定而離慧,或偏慧而離定;因為,定是修法,慧是見地,是心法,二者絕不可偏廢。」』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法海聽了豁然開悟,於是以偈讚歎的說道:『當證到真心、本心時,就知道真心、本心原來是佛,且自然明瞭一切。當證到真心、本心時,就明瞭定慧等持、定慧雙修之正因;定慧等持、定慧雙修,是要離一切相來修持的。』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達比丘,洪州人,七歲出家,經常讀誦《法華經》。有一次,他來拜謁惠能大師,但頭不著地。惠能呵斥說:『拜謁,卻不依禮,頭不點地又何須拜謁?你心中必定有自負之事,到底是何事?』法達說:『《法華經》我已念了三千遍!』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惠能說:『你若念至一萬遍,領悟到經中的妙義,且無驕慢、我慢之心,便能與我把臂同行。而你今天還沒有真正了解《法華經》的妙義,竟如此自負,一點都不曉得自己的過失!現在且聽我的偈:「拜謁行禮的本意是去除我慢,你為何不依禮,頭不點地?就是因為存有我慢、我執,所以頭自然不願點地,如果能不思求誦經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大!』
沒有功德念的功德最大。無念時的能量最大,徧及整個空間,自然在空間迴盪,在空間起作用。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名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惠能又問:『你叫什麼名字?』法達說:『我叫法達』。惠能說:『你叫法達,又何時通達過法理?』於是惠能又說一偈:『名字叫法達,誦經三千遍未曾間斷過,光是念誦有何用?要能證到真心、本心,才是菩薩。你我今日有緣,所以為你說個明白,只要深信佛法大義,深信佛之本懷,且能不起意識作用,妙法蓮花自然從口而生(此乃喻清淨之意)。』
若能沒有自己的想法,在講經說法時,自然就像蓮花般的清淨,一切言說皆從自性流露而出。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法達聽到此偈後,表示懺悔並感謝的說:『弟子今後待人處世,定當謙恭有禮。弟子雖然念誦《法華經》,但並不了解經中的真諦,心中常有疑惑。大師的智慧廣大,希望能夠為弟子開示經義。』惠能說:『法達!法理通達,你今天不解經義,不能通達,是妄心、意識心所造成的,經義是無可懷疑的,起疑的是你的意識心、妄心。你念此經,可知此經的宗趣何在?』法達說:『弟子根性魯鈍,只知照經文念誦,那知經中的旨趣呢!』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惠能說:『文字我不認得,你先讀一遍經文給我聽,然後我為你解說。』於是法達大聲的讀誦經文,讀到〈譬喻品〉時,惠能說:『停!《法華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趣,縱然講了多種的譬喻,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說明因緣出世的重要性,是什麼樣的因緣呢?經中有云:「諸佛世尊的出現,就是為一大事因緣,所以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傳達諸佛的知見。』
所謂諸佛的知見,就是諸佛的見地,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八正道」之中的正見,也就是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此「一大事因緣」,就是諸佛之所以出現於世,是為了提昇眾生的知見、思想觀念,希望眾生的思想觀念,有一天也能達到佛的層次。倘若眾生的思想觀念,一直停留在世間法的層次,永遠就是個凡夫!如果眾生的思想觀念,能提昇到與佛相同,再加上極深的定力,便能成佛。所以,學佛、修佛重點有二:一是提昇見地,二是加強定力。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凡夫著迷於外相,被外相所迷、所轉,只要眼、耳、鼻、舌、身、意觸及到外在的現象,很快就會被吸引。不但外著於相,又內著於空,只知追求空,而不知空非究竟!如能外離於相,內離於空,就是內外皆不著。如果能悟得此法,呈現出真心、本心,就是開佛知見。』
當接觸到外界的境相時,眼、耳、鼻、舌、身、意都能不起作用,就是「於相離相」。當進入空、無念時,能不耽著於襌悅境界的享受,就是「於空離空」。襌悅的境界有些是定,有些是空;當能定到「空」的境界時,真是一種享受!但若希望永遠停留在此境界,則永遠無法進入「無念之念」。
修行不僅要離相,更要離空!離空就是破無念,但破「相」易,破「空」難!我們修「捨離心」就是要從外界的現象開始「捨」起,對於外界所有的現象,若能夠全部放下,就是離相。為什麼不能「空」呢?因為潛在意識裡還不能放下。一般人的潛在意識裡有三件大事放不下,一是名,二是利,三是死亡。如果能夠離相、離空,才能內外皆不迷。
本門靜襌「坐斷乾坤」的要旨「心內無念,心外無境」,與此處所說的「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內外不迷」完全契合。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佛,其義猶如覺;分為開、示、悟、入四個法門。《法華經》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此即是一大事因緣。若能開覺知見,示覺知見,便能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那麼本具的自性、佛性、真性,就能顯現。』
法身是慈悲平等的,不平等就不慈悲,平等一定慈悲,慈悲一定平等。般若、法身是沒有任何差別相,沒有任何保留的!法身充法界,是所有加持力的源頭,所有的力量皆從法身、般若而來。法身對於任何人種、任何身分,毫無分別,隨時都在加持。
一位真正的弘法者住一合相,住自性佛位,自然擺脫了名利與生死的拘限,不受生離死別的拘束。般若、法身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能量可大可小,隨眾生的因緣而起無量變化的。但是末法時期的眾生不解此理,往往把佛當成神來拜、來求!只希望佛能庇祐,卻不知佛法的真諦,真是可惜!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大家一定要謹慎,不可錯解經義!一聽到佛說「開、示、悟、入」四種知見,就認定這是佛才有的知見,認為自己不可能具有佛的知見,如此錯解經意就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云:「不解如來真實義,謂之謗佛。」佛是住一合相,住自性佛位,絕沒有我慢之心,此謗佛的「佛」不是指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差別相而言,而是指本來存在的法身。如來即是佛性,即是十大一如的功能,錯解「如來」的涵義,即是謗佛。
倘眾生聽聞「佛之知見」後,觀念上認定自己不可能具有佛的知見,那麼就不可能與佛有相同知見的一天!各位要知道,眾生最偉大,最值得驕傲之處,就是「眾生皆有佛性」,諸佛有的知見,眾生亦有,所以不能小看自己,說我輩無份,否則不但不能成佛,尚且謗經毀佛。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諸佛當然已具足佛的知見,那須再開「佛之知見」?你現在更應相信,佛的知見,就在你的自性、本心、真心裡,所以當你聽到佛的知見時,只要放下意識心,讓真心呈現出來,此時,自心即是佛,更無別佛。』
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又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眾生對於無量劫以來諸佛所說的知見,不但要相信,更要引為己用,成為自己的知見,那麼你自然就是佛。自心與諸佛的心就是同一個心,此謂之「心心相應」。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眾生因意識作用而自蔽了光明的心性,倘能去除意識作用,即見光明自性。眾生貪愛六塵外境,對於六塵與現象無不沾染,因外緣而使得原本清明的心受到干擾,蒙上灰塵。眾生甘願被外境所驅使,是如此的貪愛塵境,所以有勞世尊從三昧起,來世間為我們指點迷津,苦口婆心的勸導眾生,意識、念頭要息滅,不要追求外在的現象以及感官的滿足。如果眾生的意識能夠息滅,不再外求,便與佛無二,沒有分別,所以說是開佛知見。』
世尊從三昧起,起的是千百億無量的化身,化身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顯現的,眾生有什麼樣的因緣,佛就現什麼樣的化身。《華嚴經》云:「如是思維,如是顯現」。眾生如何的思維,就會有如何的境相產生;所謂思維即是貪愛塵境。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惠能也常勸大家,在自心中要常常打開佛的知見,把意識心拿掉,讓真心、本心呈現出來。但眾生總是無法去除意識心、妄心,殊不知「起心動念皆是業」!口說要修行,但卻依舊放任意識心的驅使而造作種種的惡業,無法脫離凡夫的想法,這就是自己開了「眾生的知見」!如果不能瞭解、不能接受佛的知見,又如何能成佛呢?』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眾生若能呈現真心,般若智慧自然就會顯現,而且要經常觀照自心、本心,不要再讓自心、本心又變成了意識心。初證本心的人,還有可能會退轉,所以要有保任的功夫,才不會又回到意識心,這就是自己開了佛之知見。眾生應該要念念開佛的知見,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念頭都應該接受佛的知見,成為自己的知見,而去除自己原有的想法。當眾生的思想觀念與佛的思想觀念一樣時,即是出世法;當眾生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凡夫的層次時,即是世間法。如果你(指法達)一直執著在念誦經文,把意識心當成是最重要的,那麼就像犛牛愛惜牠的尾巴一般,不知重心之所在!』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法達說:『既然如此,只要了解經義即可,就不需誦經了麼?』惠能說:『經文的本身有何過錯?怎會阻礙你的念誦呢?其實,迷或悟在於個人;好與壞也在於個人,這全都是由個人來決定的。若口誦經文,心也能照經義來行持,這就是轉經;所謂轉經,就是經為己所用,而非己為經所用。若口誦經文而心不能依照經義來行持,這就是被經轉;所謂被經轉,就是己為經所用,而非經為己所用;經文為主人,自己為佣人,豈不怪哉!』
『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聽我說偈:「如果不停的念誦經文,但不了悟經義,就好像與經義有仇似的,是永遠無法開悟的!若能去掉念頭、去掉意識心就是無念,惟獨無念是正念。當還有念頭、還動意識心時就是有念,有念就是邪念、邪道、旁門左道。舉凡有念、無念都要去除掉,才能駕御自性的白牛車,進入無念之念的佛乘境界。」』
心迷指的是意識心,起了意識心就是迷,不起意識心就不迷,心不迷即見真心、本心,即是佛。 釋迦牟尼佛在譬喻中,以羊車譬喻小乘,以鹿車譬喻中乘,以牛車譬喻大乘,以大白牛車譬喻佛乘;小乘可以修到羅漢的境界,中乘可以修到辟支佛的境界,大乘可以修到菩薩的境界,佛乘則可以修到佛的境界。
《華嚴經》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諍,即是對立,對立就是差別相,差別相是從分別心而來,分別心又是從第七意識而來,如能不與人對立,即能進入一合相、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此是大乘的境界。到了「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時,既不落生死亦不入涅槃,就是中道,也就是既無生死亦無涅槃,不生不滅,始為佛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即是破小乘、中乘、大乘,直臻佛乘的境界。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聽完此偈之後,不禁悲從中來,當下大悟。啟稟惠能說:『弟子長久以來,只知念《法華經》,並未解經義,故不曾轉法華,而是被法華所轉了。』又問:『根據經典所說:「羅漢與菩薩,盡其思維度量,也還不能了解佛的智慧、境界與思想觀念。」而現在一般的凡夫,只要悟到真心、本心,就算是有了佛的知見嗎?弟子並非上根之人,心中對此仍有疑惑。又《法華經》說三車,羊車、鹿車與白牛車,究竟應如何分別?祈請惠能大師再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惠能說:『經義本是非常清楚的,只因你自己執迷與之相背,所以不瞭解經義罷了!小乘、中乘、大乘三乘行者,不能了解佛的思想觀念,就是因為「意識作用」層次的不同。所以,無論如何認真的下功夫,只要動了意識,離開經意,與佛的知見就越來越遠!』
由此可見,小乘、中乘、大乘行者的餘識未盡。以本門「八大加行」而言,第四加行是無功用加行,重點就是在去除餘識的作用。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大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佛本來就是為眾生而講經說法的,並不是為佛而說的。如果對於一佛乘之法無法相信,且聽不進去的眾生,那麼要退席離開就任由他吧!這就好比是已經坐上大白牛車,卻還要向門外去尋找羊車、鹿車、小牛車,豈不好笑?更何況經文已講得如此清楚:「只有一佛乘,而無所謂的小乘、中乘、大乘;小乘、中乘、大乘,只是方便法門,目的在引導眾生最後能進入佛乘之門。」』
〈佛乘大法〉講的是一佛乘之法、佛之知見、十大一如。例如,在〈佛法實修實證班〉初級班的第四堂課,講到「十大一如」以及佛之知見時,大約也有一半的學員退席,這與 釋迦牟尼佛當年講《妙法蓮華經》時,有五千名羅漢因為聽不進去而退席的情況很像。
因當時眾生的因緣福德,只適合聽聞三乘之法,於是佛說三乘方便法;到了眾生的因緣福德已具足聽聞一佛乘之法時,佛便說一佛乘大法。總之,
釋迦牟尼佛真正要講的是一佛乘之法,不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更希望眾生有一天也能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惠能說:『你為何還未覺察到呢?羊車、鹿車、小牛車都只是善巧方便,因為當時眾生的因緣福德,只適合聽聞三乘之法,佛便說三乘方便法。直到
釋迦牟尼佛講《妙法蓮華經》時,眾生的因緣福德,已具足聽聞一佛乘之法,所以世尊才為大眾宣說一佛乘大法。一佛乘,是在教導眾生去假歸真,歸入一佛乘之實教,當回到本元時,連「實」也要去掉,此時進入的「空」才是真相。』
世尊當年開始弘法時,是講《阿含經》,如果當初講的是《妙法蓮華經》,相信沒有人能聽得進去,可能會全部退席,這就是時機的問題。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眾生搭上大白牛車之後,所有的珠寶、財物全部都屬於自己所有,任由自己支配受用。 釋迦牟尼佛譬喻眾生有如失散多年的兒子,但眾生不要有任何父或子的想法,要完全無念,這才是真正在持誦《法華經》。法達!你從無量劫以來,不停的念誦《法華經》,如果你能夠保持無念的狀態,那麼就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是在持誦《法華經》了!』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法達受惠能大師啟發之後,非常的歡喜,以偈來讚歎說:『弟子誦《法華經》已三千遍了,直到今日在曹溪遇到惠能大師,才發現三千遍全白唸了!因為我根本不了解佛法的宗旨和《法華經》的經義。既然不明瞭,又何須發狂似的唸呢?根本毫無意義!所謂小乘、中乘、大乘,只是方便法門,目的是在引導眾生有一天也能進入佛乘之門。眾生哪裡知道,三界火宅就是煩惱與痛苦的根源啊!雖然眾生在三界火宅內,但是只要能去除意識作用,還是有機會證入法性的!...
全文未完更多請見:http://buddhayana.info/topics/topics2/topics201/paper/33579152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