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9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9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出世隱者或入世聖賢,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道教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下,總是會和世外仙真、歸隱、不染煙霞等概念聯繫起來。正如祖師白玉蟾真人筆下的那首《道情》中寫道:“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這一首廣泛流傳的作品,充分表現出了道人世外修真時的逍遙境界,同時也代表著世間眾生對出離人間苦難的心靈渴望。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把隱世修真看作是“陰”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的“陽”則表現為積極入世的一面。所以,缺少了以入世的觀點去看待道教的話,也就難免會出現視角上的偏頗。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兩家為根底,儒家的入世意義自不必言說,而道教尚隱,其入世的“顯”則是依託於“隱”來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的。
在道教的理解下,陰與陽從來都不是相互背離而獨立存在的,其恰恰是相互生成、相互作用且相互存在於彼此之中的,由此才構成了道教獨有的玄學色彩。因此,要理解道教的出世與入世精神、道人的歸隱與濟度情懷,必須要從道教、道人之信仰物件上入手研究:
道教的入世,著重體現在其對聖人形象的推崇上。禮拜的聖人物件,禮拜儀式和信仰的背後,蘊含的是該宗教的現實價值追求。
老子《道德經》中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這裡的雄雌、白黑、榮辱不過都是被用來借指陰陽的概念,道教所推崇的聖人,並非單獨執著于陰或執著于陽,而是能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並且可以在雄雌、黑白、榮辱——即是陰陽,即是隱顯,即是出世和入世——之間遊刃有餘而不丟失自身的純樸道性。也即是說,道教所推崇的聖人,既不單純是輔佐君王治國理天下的賢達,也不單純是逍遙世外的隱士,乃是能夠順應世事陰陽的變化而做出適當抉擇的人。
大凡為後世所尊崇的道教祖師,在做出出世和入世的抉擇時,往往並不是立足于自我的人生命運,而是擁有審度天下大事的格局,是在陰陽失調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人間干預。道祖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裡的“常”,便是指“常道”,因為聖人可以參悟到天地玄機,所以才會適時而動,是以己身去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此亦謂之“法自然”也。道家在出世與入世間的選擇,是超越了個人的主觀意識而順應天道流變的結果。在明確了入世的思想前提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即入世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同樣以儒家做對比,向來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士大夫一族在考慮入世意義時,往往是把個人的前途和家國、民族、百姓、眾生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從利好處來看,也就更加容易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愛人之仁者理想;但從弊端來看,這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價值觀也很容易成為階級固化的前提,由此則會導致不同集團因利益紛擾而爭殺不斷。雖然不論是儒道還是其他百家,其教化的出發點都是與人為善,但卻不能忽略人性中因貪嗔癡而升起的無窮欲望。道家從哲學思想流派逐漸衍生出宗教思想學說,其度世之大意義便在於對人心、人性的規勸和引導。使每一個人都努力去做好心性上的修行,由內而外散發出善心、善言和善行,這是道教入世度人的具體表現。
道教有一句話叫“自度度人”,自度與度人向來是並行而不悖的,且兩者之間不存在先後的關係。以慈悲的心腸去做出力所能及的功德,這既是度人,也是增進本身修行的自度;假若每個人都能夠以修行的心來要求自己的日常,雖是自度,卻也使彼此之間共生無上精進心,亦為度人。雖然出世和入世的方法有別,但宗教所談之“度”的核心要義不變。待到度盡世上有緣人,才是真正歸隱無所問的時候。此時的“隱”,同樣是適時而動。順其自然,是為道也!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