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不要把道教做成活文物!
對待傳統文化,很多人有種葉公好龍的心態,喜歡華麗的文物,喜歡放在博物館裡的珍藏,談到珍藏背後代表的文化,卻視為迷信。
對道教也存在這種心態,認為道教保存了文化、服飾、禮儀、建築,為了保存而保存,為了道教而道教,認為穿上道袍、練練功夫、談談養生、說說玄奇、拽拽古文、聊聊長生、侃侃神仙就是道教的全部了,活生生的把道教做成文物;動物放在動物園裡被參觀,道士放在道觀里被參觀,動物展示的是形態,道士展露的是功夫;道教的存在不是與時俱進的鮮活存在,而是在模仿古人,在COSPLAY,在當代社會不合時宜的效仿古人。
但是道教從來不應該是活文物,道教的發展在歷史上一直緊跟時代潮流;來源於生活,再反饋與生活,來源於當下,再回饋與當下,道教修行不是孤僻的自我修行,不是做清高的出世神仙。
修道不是為了出世而出世,不是為了逃避而清高,如果清高的不問塵世的修道,與一隻落在山裡的臭拖鞋有什麼區別?哪怕是一隻香拖鞋,也沒有用處啊。
追求全封閉的自我修行,尋求自我的超脫,還讓別人崇敬自己、供養、仰慕,憑什麼呢?憑什麼就要供養宗教徒?宗教徒憑什麼坐在台上接受信眾的頂禮膜拜,提供供養的信眾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縱觀道教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能夠躲在山溝里成仙,從來沒有一個永遠逃避塵世的人成仙;道教文化來源於我們的生活,來源於紅塵,也必須回饋紅塵,生活中得來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養,不能供養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脫的成仙者,不能供養一群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養避世而不回饋社會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拿得起,也必須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須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後,還必須拿得起自我;要學會謙恭,更要在謙恭之後,學會自尊的尋求自我。
當把自我放在一個小的格局的情況下,簡單的為了清靜而修行,簡單的為了自我而修行,總歸是小道;老君常說清靜經,講的是清靜的心態,而不是隔絕世間的一切,一味的清靜。
如果不能積極面對,不能真實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別清高的說自己無爭。無爭也是無爭的心態去看淡萬物,或者天下莫可與之爭,當達不到這種格局和境界的話,空談無爭,徒惹笑爾。
如果清高的談無爭,自己在廟裡逍遙自在,恬然自得的享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和崇拜的目光,還高高在上看待來訪的信眾,一味的看輕別人抬高自己,還算修道嗎?只能算寄生蟲!
我們不能因為所謂的出世或者逍遙就把道教做成活文物,難道唯一的區別只是死文物擺在博物館供人欣賞,活文物擺在道觀里做道士供人欣賞?
我們應該讓道教散發新的活力,能夠真正詮釋道。我們不能一味重複前人,適合我們時代的道教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