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雲師道人開示--心經解讀 何为四禪八定九次第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2-21 11:04: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很多人一看這第一句“觀自在菩薩”,就會理解為天上有一個觀自在菩薩,法力無邊,講他的故事,其實不是這樣的。心經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自己反觀內照。 “觀自在”就是每個人的自性真心、本來面目,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所講的“自性本來具足”,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是佛就是菩薩。所以說觀自在菩薩並非外邊有一個什麼菩薩,而是在我們裡邊,即心即佛。佛在心中坐,外邊找不到,但是你向裡邊尋找,就可以找到了。所以說心經是一部修道的秘法,是破迷開悟的經典。全經只有260字,卻把整個修行從初級階段一直到頂峰的大徹大悟全部表述出來了,只不過一般人沒有註意,只看文字,如果實修實證就會明白。我們要修行,從第一天發心就要像菩薩一樣向外做善事做好事做功德,向內修我們這顆心,把心猿意馬慢慢地平息下來,讓心靈變得清淨,那麼我們就會從因地菩薩成為果位菩薩。所以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就像我們來地球旅行都不曾打算活著回去但是還敢來,所以每個人的氣勢是非常大的。但是按照道教的說法每個人可以達到逍遙自在,證得禪宗所說的任運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表述的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禪宗初祖、少林寺達摩祖師有一個面壁九年的典故,現在那個地方還有一塊石頭上面有他的影像,因為打坐太久有一種反射。 “行”就是行動、修行;“深”形容很深,深入進去;“般若”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大智慧。此岸到彼岸也並非就是從我家裡走到北京這樣,其實此岸彼岸就在此地,就像太極圖陰和陽的兩面是一體的,就看我們開悟的程度,如果見到自性了就到了彼岸,人還是在這裡,在人間,不一定非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我們學習金剛經、六祖壇經就明白:煩惱即菩提,當下就是極樂。這個很重要。 “多時” 就是指修行很久,並不是突然就開悟了什麼都明白了,哪有這麼容易?修行是很苦的事情,因而我們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吃苦。就像我小時候學習打坐從半小時開始,慢慢到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在一個只能容納兩個人的山洞裡,師父來指點我做護法,最後一次能坐八個小時,這樣才能慢慢深入進去,所以你看達摩老祖要面壁九年,然後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其中包含很多內容,它是一個階梯一個次地,就像小學生讀書一樣,一點一點從低年級讀到高年級,和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一樣,他能夠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是以往在須菩提老祖那裡學習了十年,而且他本身是天地生就,是女媧娘娘的補天之石。所以我們修行應該是從禪定入手,這其中方法非常多,道教的方法就是從靜坐、站樁入手;也可以觀察呼吸,吸進來吸到哪裡去,呼出去又會到哪裡去要學會觀察這其中的變化;也可以從眼睛入手,比如觀察外面一棵300年500年的大樹;或者從下丹田入手,下丹田是人體的一個能量庫。這些都是道家入門的方法,它的作用就是把心猿意馬拉回來,從散亂的心慢慢進入專注,這樣逐漸進入四禪八定九次第的不同境界。每一個境界都比前面的一步更加深化。在金剛經中是降伏其心的一個具體體現,在道教就是從靜坐到坐忘的一個過程。

 

 初禪是第一個境界,說是初禪實際上境界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現在末法時代一般人想要進入初禪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在進入初禪之前首先要進入粗定。因為我們平時心都是散亂的,很多人反映學習打坐之前還好,打坐時就發現腦袋裡有很多妄念,一個接一個飛來飛去,好像比平時還要麻煩。其實並非如此,這就是慢慢進入了粗定,經過進一步修行會進入細定。此時就會發現妄念越來越少,而且你的呼吸平穩了很多。平時都是很粗淺的肺部呼吸,這時候漸漸進腹式呼吸妄念也變少。只要有一個好老師指點實修這非常重要,因為在修行過程中有的人會出現偏差。什麼是偏差呢?就是一條正道一直走下去如果沒人指點就走到懸崖邊上了。現在順著我的思路給大家理出頭緒,讓大家明白道教修行到底是怎樣一個步驟。然後繼續修行到了未到地定,比細定更加深入,心靈更加平靜。這樣一層一層地向裡邊深入,說是一步一步向上走實際上真實的情況就是一步一步向裡邊走。世間凡人普遍都是眼睛向外看,修行的過程就是閉上眼睛向裡邊看。粗定看到一點點,看到自己雜亂紛飛的念頭,細定念頭就變少了,到未到地定念頭更少,而且會出現一個景象。我第一次進入未到地定出現一個什麼景象呢?坐著坐著忽然發現自己坐在了海邊,看到了茫茫大海,但是不穩定一會又回來了,發現自己還是坐在山洞裡。這叫做未到地,它的景像是不穩定的,不能運用的。說明我們的心還不夠定,繼續修煉我們就開始進入初禪,就是第一個真正的靜定。只要能夠到初禪就意味著離開人間之時能夠衝破欲界天。欲界天不僅包括地球還有很多其他外星。我們太陽系、銀河系中還有很多外星人,只不過在隱藏的狀態,而地球的科技暫時還達不到,其實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很多科學家根本就不是地球人,是更高級的生命從外星投胎轉世來幫助地球,因此要換一個身份就必須來投胎。所以他們很有智慧能做一些發明創造。初禪在道教叫做有景有驗、有覺有觀。覺就是有感覺,此時念頭基本上就定下來了,專注在一個地方。比如說專注在一棵300年的大樹上,忽然發現裡邊有一個人,實際就是樹神。但是我只是看到他,我沒有念頭沒有什麼想法。一般人會想這是什麼呢?我沒有這些想法,這叫做有覺有觀。有感覺、有觀察這是初禪的一個標準。如果你的念頭一起來,就已經從初禪又被打出來了。所以有的人修行到一定時候會退轉,就是他還沒有達到彼岸,在沿途風光中沒有堅持就被打回原型了。有的人已經修到了欲界天的某一個天界又被打回凡間。豬八戒打回凡間投錯胎變成一個豬頭這是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但是真實的情況就是到了初禪不穩定的時候念頭一起就回來了。每次修煉的時候是一樣的,叢定靜裡邊出來就不是初禪了。



二禪:然後繼續修行還會進步。這些都還是觀自在菩薩修行的中間狀態,剛剛由凡間進入仙界一個很初級的狀態。到第二個定靜“二禪”,就是在有覺有觀的基礎上發現內心處於一種很開心很高興的狀態,但是這種歡喜是禪悅,是很平靜的,和生活中的大喜大悲哈哈大笑不一樣,就像我們聽經或打坐之時面帶微笑,有一點點喜悅,但是非常平靜,然後繼續向上不要起念頭。因為只要念頭一起就是心猿意馬又被打出來了。繼續向裡面走,進入更細微的心理狀態,就是二禪,他有一個標準叫做“無覺無觀”。所以道教講究每一步都要有一個標準。無覺無觀,比如我看到一顆大樹,沒有任何念頭,突然看到裡邊樹神白髮蒼蒼的樣子,看到之後我不理會還是繼續修行。不能管它,按修行界的方法,很多人聽說過“見佛殺佛,見神殺神”,這是一種比喻,不是真的殺,就是不理會他,不管他,然後忽然就超越了,到了無覺無觀。就是這些境相,那個大樹、樹神突然不見了沒有了。但是我不升起任何雜念,就定在裡邊了,這叫做無覺無觀、二禪。



 但是不能停留在這裡,這才到達第二禪走了第二個階梯,剛剛開始而已。繼續修煉到第三個定靜“三禪”。因為剛才說過前面兩步還有一些心理狀態,雖然很細微,也有歡喜禪悅。所謂禪悅就是在一禪、二禪心裡面都是很歡喜的,到了三禪這個歡喜就自動消失掉了。歡喜進一步減弱然而卻升起一種感覺,感覺自己身體很溫暖,很舒服。三禪的境界高於人間任何的慾望。人間最大的慾望是什麼?孔老夫子曾說過“食色性也”。就是吃東西,一個高級廚師來做,我們心裡很舒服的,很好吃,這是食物帶給我們的喜悅。你看生活中好朋友逢年過節都要請客吃飯,因為有這種喜悅,再喝一點酒那更喜悅了。因為道教可以微微地喝一點酒,中醫講喝點酒可以舒筋活絡,對風濕病還是有好處的,當然喝多了肯定不好。他很喜悅的。色是什麼呢?就是男女之愛。如果喜歡某一個異性產生了愛念,這個過程有一個甜蜜期非常的愉快。但是在第三禪裡這種覺知身上的快樂遠遠超於人間任何的快樂,完全不一樣,只有親身體驗的人才會明白。這就是修行,如果你什麼感覺都沒有修來修去枯燥無味可能早就放棄了。但是只要真正得到道家的傳承之後越修越有興趣。為什麼呢?那是確實有感覺的,有景有驗有真實的體驗。其中的快樂遠遠超於人間的這些快樂,當然就越來越有興趣就會堅持,會繼續修下去。超越了第一禪、第二禪之後只感覺到身體的那種特殊快樂、禪悅,其他的都沒有了,這就是第三禪。



 然後還要繼續前進,如果就此停步那就麻煩了不究竟。因為你還沒到位啊,觀自在菩薩要從此岸到彼岸,你剛剛走了三分之一肯定不行。所以要從第三禪繼續修行,進一步地深入深化,不斷深入到自性裡面去。那就是“四禪”。它的標準是超越、放棄了第一第二第三禪,發現身體的喜悅也不關注了。這種真實的體驗用四個字證明叫做“無苦無樂”,苦樂對你都沒有意義。過去有個故事一位老和尚為了保護少林寺,就對暴亂的軍隊說:“你只要不燒掉少林寺,可以把我燒掉”。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到了這種境界,身體完全感覺不到苦,就是把他燒掉了也沒有痛苦,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也沒有大叫一聲,這就是第四禪的境界。當然不是主張這樣做,只是講這種境界,畢竟各有因緣我們修行還要普度眾生。



 繼續修行進入第五次第的定靜叫做“空無邊定”。定的名稱也就是它的標準,所以道教的正法修行每走一步你自己有感受有感覺,自己知道到什麼地方了,最多找師父給你印證一下,真正的感覺在你自己那裡。像壇經裡有人請教六祖,見到本來面目之後還有什麼秘密沒有?六祖說:“秘密就在你那裡”。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包括我所講的這些也只是“指月之手”,就是我的手已經指到了天邊的明月,但是你不要看我的手指,要看那個月亮,我真正的目的是指向月亮的彼岸。因為語言並不能完全、準確、徹底地表述修行,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相似。所以說出來的所有法都稱為相似法不是絕對的。絕對的在你自己那邊,你要自己去修去體驗才行。 “空無邊”就是進入定靜之後忽然發現空間擴大了。用肉眼看到的空間範圍是很小的,看不了多遠。打個比喻:白天看天空,你以為你看到了天邊,其實還是大氣層之內;到了晚上看星空,你以為已經看到了盡頭,其實還早得很,還離盡頭遠著呢。所以還要從禪定裡繼續修學才會有真實的體驗。



 空無邊感覺空間不斷地擴大,繼續向前走到第六個層次“識無邊定”,就是我們的意識、觀察力擴大無邊。觀世音菩薩在那裡觀察嘛,忽然發現我們可以觀察的地方遠遠超越地球。地球太小了,到這種境界我們運用的根本不是身體的力量,而是靈魂的力量。道家把人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肉體,就是我們的身體,肌肉、神經、血管、骨骼等這些東西組成肉體;第二是心理,起心動念,今天想東明天想西這個心猿意馬;第三是最關鍵的靈魂。其實所有的修行方法就是要超越肉體、超越心理之後進入靈魂層面。什麼時候進入靈魂層面什麼時候才是修行成功。



 觀察的地方越來越廣,之後到第七個層次“無所有處定”。這些都是心經前面部分所說的,我以道教的密意解釋開來。無就是沒有的意思,按佛教的意思是無我,按道教的說法是無為。就是修到那個境界念頭不起,但是還有一個觀察者。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還有一個“照見”,觀照的意思。所以“無所有定”就是忽然發現我們這個人根本就不在地球上,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也有可能坐在月亮上、太陽里,在外星。此時會發現自己可以穿越不同地方不同空間,也可能穿越到一千年前或一萬年以後,這都在無所有定之中,當然他這還不是神通,並不穩定,只是當時的一種境界。所以還要向上走向裡邊走。修行是很多步驟的並非那麼簡單。

到第八定又比前面更加深入又高了一層。這些都是自己可以體驗的。到“非想非非想”這個就不用解釋,沒辦法解釋,除非是你親自去實踐走到這一步,這非常關鍵。



 接下來把前面全部超越做到之後是關鍵之中的關鍵,就是我修行的時候走過的一個非常艱難的歷程,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破除無明。很多人從理論上說只要我懂了這些道理就是破除了無明。其實真正實修實證發現無明是在禪定之中破除的,超越了肉體超越了心靈,在靈魂層面去破除。所謂無明就是我從哪裡來知道麼?不知道,我到哪裡去知道麼?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投胎到地球而沒有投胎到其他地方。這就是無明。所以為了破除這個無明,走完前面八個靜定,我們就要追溯自己的過去,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返還嬰兒”,這是非常關鍵的步驟。就是從現在開始在打坐入靜的時候,一步一步地觀察我的昨天,我去年、前年、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一步一步一直走,最後回到母親的子宮裡,回到胎兒的狀態。這是追溯我們過去世觀察我從哪裡來的必經之路。然後繼續向裡邊走,在靈魂層面繼續回憶,不是後天意識後天身體的這些早就超越了。所以前面的四禪八定是關鍵,沒有那個基礎這些都是天方夜譚沒有辦法去體驗。當我們從母親的身體向前穿越,我的親身體驗是會經過一條很長很長的通道,沒有一點光線漆黑一片,心裡還有一些害怕的感覺微微不安,但是經過多次修行最後穿越過去,一下子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一個很光明的地方,這就回到了自己的前世。一下子回憶起過去,上一輩子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生活過,經歷了哪些事情,這就是破除迷信、破除無明的一個方法,這叫做宿命。一世一世地向前追溯,就可以把我們的靈魂從肉體中分離出去,因為從投胎的那一刻起,靈魂就被封在肉體裡,相當於身體是靈魂的一個監獄,把我們關在裡邊出不來。頭頂有一個穴位打開之後就叫做天門穴,封住之後就叫做百會穴,靈魂就在裡邊關著。這樣向前追溯,我的親身體驗是我這樣一代一代向前走,最後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很多很多世的記憶,就知道自己原來是這麼回事,到了什麼地方,怎么生的怎麼死的,生了什麼病招了什麼災,都有記憶。所以我跟身邊的朋友開玩笑,如果以記憶作為年齡標準,那我都是一千歲的人了。這是一個玩笑話,但是從修行的角度有它的道理。所以道教修行每一步都是有景有驗有證明的。



 然後觀世音菩薩還要繼續修,因為那隻是一個境界還沒有到彼岸。就是我們回憶起來過去世,還沒有到彼岸。接下來觀世音菩薩最後要到的一個境界是第九定“滅盡定”,進入這裡就進入彼岸。滅就是消滅,盡是盡頭,盡頭沒有了消滅了就是彼岸。只有到了滅盡定之後我們才能夠解釋心經後面的話。如果沒到這個境界,後面的解釋全是理論不是真實的,不是從修行的角度所要表述的真實密意。必須是到了這種靜定之後才會有體驗。到了這個地方就可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整個九個次第全部走完的時候,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都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人間所有的煩惱痛苦統統都沒有了,包括什麼業障啊,難轉的定業啊到這個地方統統都破掉了。孫悟空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他頭上帶了一個金箍只要唐僧一念咒語就會越來越緊疼痛難忍,這就說明還沒有到最後一步,總有一個力量控制著他。如來佛祖的五指山為什麼能夠壓住他,他還沒有到達彼岸。最後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把西天的佛經取回東土之後封為鬥戰勝佛,孫悟空就要求師父念一個松箍咒,把頭上的金箍去掉。 “我過去是有點調皮搗蛋不聽話,現在我都成佛了,就把這個摘了吧”。唐僧說:“我沒有什麼松箍咒,你摸一摸自己的頭。”結果他一摸沒有了。 《西遊記》是一本最好的修行經典,大家要作為一本枕邊書反复看,這不是一般的故事,是每一個修行人真實的修行歷程非常有價值。它就在告訴我們到此地沒有什麼能夠約束你了,金箍自動就消失了。在這個狀態下如來佛祖拿一個五指山再來壓他是沒用的壓不住的。五指山就比喻我們身上的業障,而到了第九個定靜業障全部度完,對你沒有用了,這就是“度一切苦厄”。這才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全部解釋完。所以你看只有這幾句話,如果沒有實修實證是不容易明白的。

                                                          待續……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 11:2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