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奇故事] 隔離也有典故?孔子傳下來的教學 讓順治皇帝救了後宮...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絲襪美腿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2-23 00:42: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隔離也有典故?孔子傳下來的教學 讓順治皇帝救了後宮...

聯合新聞網 2020/02/22 10:00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這是一場現代瘟疫,各國在防範病毒最為關鍵的仍不脫「隔離」這兩字,而「隔離」也是古人面對瘟疫的對策,由於古代不如現今的醫療水準發達,隔離防範自然是面對流行病、傳染病之道。

像是孔子探學生的病就隔著一扇窗不進屋,當時人認為是怕傳染;五代十國後唐時期,染病者會把自己關在房裡,只在窗戶開洞,成為家人送菜的窗口;更有皇帝對染天花者下令,要將民間出痘者,移之40里外。隔離的目的是防傳染,從古至今都未變。

‧想防疫先隔離 古今中外都一樣

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大陸一路蔓延至世界各地,在沒有解藥之前,各國無不戒慎恐懼、嚴陣以待;出現患者的國家,將病人隔離至病房、病患被要求隔離於人群14天,被認為是面對疫情的必要之舉。

從古至今,面對疫情沒有改變的就是「隔離」。北京青年報報導,「論語」第六章孔子的門生伯牛染病,孔子是隔著窗握著伯牛的手噓寒問暖,南宋大儒朱熹做注時引述了漢代儒生的解釋,「伯牛長了癩瘡,會傳染,孔子之所以不進屋,是怕傳染」。

而中國歷代王朝中,面對瘟疫最盡心的可能是宋朝。北宋時期各州府設有「居養院」、「貧濟坊」,這種官方的慈善機構,在承平時期承擔照顧孤苦無依的流浪者、老人與孤兒,在面對瘟疫來襲時,就被用做隔離之地。

‧孝順固然很好 這種做法可別學

清朝時期的北京常鬧天花,順治與康熙都曾下令,凡民間出痘者,移之40里外,防傳染。於是官府即強行將天花患者隔離在離北京40里遠的地方,以免傳染。

清朝順治皇帝即因天花離世,在他離世前一年,他擔心後宮嬪妃有感染天花者,他不將嬪妃隔離到城外40里,於是隔離自己,移駕到行宮居住,讓太監、宮女給他送飯送炭。

古代民間,像是五代十國後唐時期,曾經鬧出瘟疫,許多染病患者患病會躲進房間、房門緊閉,只在窗戶上開一個洞,讓親屬送菜,而親屬們多以長竹竿挑起飯籃,站得老遠,隔窗送餐去。不過儘管如此,民間應對疾病的自發隔離仍舊少見。

探究原因與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有極大關係。「隔離」若是上到父母,可能將引發鄰里批評,甚至受到官府的懲罰。「二十四孝」中有所謂「嚐糞示孝」,古人在父母患病時會親口品嘗父母糞便,從糞便中判斷病情。這在宋朝得到大力宣傳,之後的朝代以之嘗試者更躍升,助長成習,但是這反讓疫情愈來愈嚴重,加速瘟疫傳播速度。

‧口罩正確戴法 報紙宣揚近百年

此外,防疫的必備工具─口罩,教導民眾如何戴、怎麼戴也非一蹴可幾。1929年南京曾爆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炎),官方曾印發「口罩需知」;時至今日打開電視,疫情之下如何正確戴口罩仍是官方大力宣傳的重點之一。

有趣的是,在1936年北京一份報紙「益世報」刊登「衛生與口罩一文」,對理髮店的理髮師嚴厲批評,因為他們戴口罩的方式都錯了,十位有九位都戴在下巴下面,起不到防疫的功效。

隔離防疫的觀念日益成熟,如今政府嚴厲執行,人民也會為社會大局與自身健康著想配合,孤獨與世揮別14天,只盼有更健康的未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4 16:5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