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0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19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2.8萬台斤大龜王!大南天福德祠乞龜活動超吸睛
乞龜是台灣常見的習俗,據信源自於閩南文化,先盛行於澎湖,之後又隨著澎湖人移居台灣各地,乞龜的文化也隨之流傳,現在已經成為台灣各地都見的道的習俗。高雄的大南天福德祠,在今年的土地公生日舉辦大龜王乞龜活動,而重達2.8萬台斤的大龜王也成為注目焦點。
龜在漢文化中被視為瑞獸,也是長壽的象徵,因此在廟宇文化中常常能看到龜的身影。所謂的乞龜,就是信眾在元宵節到頭牙這段時間,將庫存的麵粉、糯米等物製作成龜型的糕點,只要向神明擲筊獲得許可,就能將麵龜帶回家,象徵從神明那邊獲得福氣。而乞得麵龜的信眾也要還願,按照不成文的規定,還願的麵龜重量要比前一年的還重,也因此麵龜一年比一年龐大。
位於高雄的大南天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建於清乾隆十四年,歷史非常悠久,而這裡的乞龜活動時間在農曆二月初二,也就是土地公生日這一天。因為信眾還願的關係,每一年的麵龜越來越大,今年已到達2.8萬台斤,廟方稱呼最大的麵龜為大龜王。除此之外,也有較小型的麵龜、餅龜可以求。不過要祈求大龜王也不簡單,因為製作不易且單價較高,所以最後迎回大龜王的信眾需繳交20萬的保證金,且需要一名保證人。
大龜王的乞求方式是有意參加且報名的信眾輪流擲筊,當天直出最多聖筊的人可以將大龜王迎回家,而迎回大龜王的信眾在來年也要回饋,這種有取有還的方式據信也能讓更多人獲得福氣,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