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因利而合,因利而分——伊斯蘭世界分裂的根源何在?
伊斯蘭教會分為什葉和遜尼兩大派系,而這兩個伊斯蘭最大教派在千年的歲月里卻常常衝突不斷,矛盾重重。
這是為什麼?
據伊斯蘭教史的說法,先知穆罕默德死後因權力爭奪而分裂出了什葉與遜尼兩大教派。
之前已分析過,因7世紀東羅馬與薩珊波斯兩大帝國混戰而阻斷了傳統的東西商業幹道,在此契機下,阿拉伯半島的紅海沿岸低地成為新商道,因商業紐帶,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因利益連接在一起,最終催生了伊斯蘭教。
但這種主要靠商業維繫的政治統一有局限性,統一的局面隨時都有被打破的可能。
原因在於阿拉伯內部缺乏一個實力超群的核心地緣板塊,直接導致了在政治上缺乏一個占主導地位核心勢力,如此一來,就沒有一個統籌者去合理分配利益,糾紛、衝突也就無法避免。
而當時紅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內部主要有兩大政治勢力:以麥加為根基的倭馬亞家族,和發源於麥加,實力卻較弱的哈希姆家族。但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便來自哈希姆家族,哈希姆家族也因此被尊為聖裔,而現在,約旦仍由該家族統治著。
伊斯蘭教創立前,在麥加的哈希姆家族並不顯貴,倭馬亞家族的實力遠遠超過哈希姆家族。而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逐漸發展壯大,倭馬亞家族為首的麥加貴族自然是防範著他們。穆罕默德及其家族聲望越來越大,倭馬亞家族自然不會把自己手中的權利拱手相讓,於是便有了麥加守舊貴族剿滅伊斯蘭的行動。這樣一來,穆罕穆德和他的穆斯林信徒為了避免迫害,不得不被迫遷往麥地那,並依此為核心,建立伊斯蘭統治。
雖然,麥地那的地緣實力不如麥加,新生的穆斯林勢力也沒有倭馬亞家族的實力,但時勢造英雄,穆罕穆德和初生的伊斯蘭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得以存活併流傳。
而對默罕默德和初生的伊斯蘭有利的環境便是,位於紅海沿岸低地新商道的商業文明高度發達,商業的流通和連接屬性,促使當地的政治必須從分裂走向統一。
穆罕默德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強占了先機,創立了極其符合商業需要的伊斯蘭教。
雖然,穆罕默德現實實力遜色不少,但因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在危險中需求機遇,實力也因此得以迅速壯大,越來越多的部族受利益的驅使自然會轉而支持默罕默德,以東風壓倒西風之勢給守舊貴族重創。還是因利益關係,伊斯蘭教對商業流通的巨大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漸漸的,麥加的貴族們也心甘情願加入其中。
如果,穆罕默德有充足能力,能趁此機會,讓倭馬亞一樣的麥加貴族們反對勢力完全歸順,便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絕對統治。
但是,經營多年,實力雄厚的麥加貴族畢竟不是省油的燈。再加上,穆罕穆德本身就有不少的麥加貴族追隨者,比如,出生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本·阿凡便是穆罕默德四大追隨者之,一旦,伊斯蘭向麥加舊勢力開戰,首先默罕默德就會面臨自己內部先分裂的危險。
如此一來,只能委曲求全,鴕鳥哲學——妥協才是最佳選擇。而這種妥協也符合伊斯蘭和阿拉伯的整體利益。當時已廝殺多年的薩珊波斯和東羅馬早已兩敗俱傷,而只要阿拉伯團結一心,便可能趁機北上,漁翁得利。相反,如果阿拉伯還要搞內訌,保不定被薩珊波斯或東羅馬咬上一口,那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與狹小的紅海沿岸低地和遍地風沙的阿拉伯荒漠相比,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高原之地才是人類生產活動的良地,也是最重要的傳統主商道,遠比紅海沿岸臨時的商道更便捷有利。當下,伊斯蘭只要占領這條傳統商道並重新開通,東西方貿易滾滾而來的巨額利潤便收入囊中。
兩者對比,自然是合作實現共贏,遠比對抗划算,這樣一來,妥協便成為必然。將麥加守舊勢力吸納入教內,伊斯蘭的實力進一步壯大,對外擴張才會有更足的實力。
畢竟,新勢力和舊勢力是基於共同的利益合作,雙方存在的矛盾還是未消退,因此合作的根基並不穩固。以倭馬亞家族為首的麥加舊勢力,擁有更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而穆罕默德作為先知,則在精神上擁有無可爭議的崇高地位。在合作之初,基於利益考慮,雙方可以相安無事,一旦國家格局已定,俗話說一山難如二虎,在一個國家裡,兩派為了爭取最高的統治權,必定會大動干戈。
不過阿拉伯統一後不久,穆罕默德便去世了。
穆罕默德雖死,哈希姆家族還在。作為創教先知的家族,哈希姆也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而水漲船高。到穆罕默德死時,哈希姆家族已成長成為阿拉伯內部的重要權勢家族。穆罕默德的侄兒兼女婿阿里,則是這一家族的繼任掌門人。
哈希姆家族雖今非昔比,但相較於根基深厚的倭馬亞家族,實力還是稍遜一籌。雖然哈希姆家族是先知家族,但並不代表阿里能繼承穆罕默德的權力。因穆罕默德是一個宗教領袖,他的權威來自於他在伊斯蘭宗教體系中的崇高地位,而沒有世俗層面的權力,再則精神權力的傳承也不會遵循血統原則。
而穆罕默德的精神權力,根本就無法傳承。因按照伊斯蘭教義,只有真主獨具受崇拜的權利,只能崇拜、順從他,只能向他祈禱、悔罪。真主派遣先知傳達旨意,而穆罕默德則是25位先知中的最後一位,所以穆斯林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為是以經穆罕默德口述出來的《古蘭經》為準繩。
這也就阻斷了後來者,如阿里一樣的人繼承穆罕默德權威的可能性。因阿里不是先知,也就無法獲得穆罕默德在宗教體系中的崇高地位。
無法傳承後世的先知的精神權力,也就導致了哈希姆家族不能像穆罕默德那樣,得到全部穆斯林的一致認同。再加上在世俗層面上,哈希姆家族的實力又不如倭馬亞家族。這樣一來,倭馬亞家族不會聽命於阿里也是在意料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會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大加打壓哈希姆家族也就不足為奇。
伴隨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擴張,帝國積累的利益也越來越豐厚,面對巨大的利益,分配成了問題,這也加深了倭馬亞與哈希姆兩大勢力的分歧。
一旦帝國發展到一定規模,矛盾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內亂的爆發也就不可避免。
公元657年,出身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挑起了內戰,反對已第四次就任的哈里發的阿里。公元661年,阿里被刺殺,穆阿維葉取得了勝利,建立起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上台後的倭馬亞勢力自然而然要對哈希姆家族強力打壓,哈希姆家族實力雖不足,卻也一直頑強反抗。伺候,伊斯蘭文明正式分裂為倭馬亞系的遜尼派(多數派),和哈希姆系的什葉派(少數派)。
自此,遜尼與什葉兩大派系千年恩怨拉開帷幕。
不過這種政治對抗勢力畢竟發生在一千多年前,而倭馬亞家族早在王朝覆沒時便被遭大規模屠戮。時光荏苒,當年遜尼與什葉的分裂肇因也已早已消散,甚至哈希姆家族自身都轉為遜尼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