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誦經無形的神誦之法述要
南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稱“誦經之法,各有所主,有心祝、微祝、密祝。故心祝則心中神存意而祝也;微祝則自己可聞其聲也;密祝,口言而已,使外人莫曉其聲也。”同書卷二十四:“此外有意誦,各隨事之輕重,分所誦之內外耳。誦則下聲而誦之,詠則朗吟以詠聲。十言一咽律,則養氣而潤澤內宮也;一百言一啄齒,則集真和神外保不空屍竭神也。”《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說:“正月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宮天尊誦經。七月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下宮天尊誦經。凡誦經時,須是行定法後,著耳徹聽天尊誦經之聲,琅琅然如鐘聲。”
種種誦經之法中,唯有無形的神誦之法,亦即無聲的誦經之法為最上乘的誦經方法,即跳出自我,以身外之身誦經。《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誦經者乙太無神誦為上也。夫誦經之法有三:一者明誦,二者默誦,三者半明半默誦。三法總謂之形誦,非誦法之妙也。惟運我元神,躋於太虛,直至寥頓時金闕之界,朝禮元始天王,定神太空之內,自見天元無極法界圓明於中,朗誦仙經,混合百神,真所謂太玄一音,流響玉清,乃神誦之妙也,是為誦經第一義。”
由此看來,在道人們的心目中,越是無形、無聲〈無音樂〉的“神誦”,其境界越高,離自己理念中的“道”〈即虛無〉的距離就越近〈直至進入“道”的狀態〉;反之,越是有形、有聲〈有音樂〉的“形誦”,相對而言,與“道”的理念和虛無的境界相距就越遠。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一種體現吧。
誦經就是誦念經文,是道教齋醮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一個道教徒在入道後初習儀式時就要學習誦經。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厘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念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
誦念方法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奏變化,但誦念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復誦念多遍的。
道教認為,通過誦經萬遍,道士可以達到修道成仙、與神溝通的目的。據《無上秘要》引“洞玄空洞靈章經”稱:“善信男女,香燈供養,見世光明,身入無為,受福自然。若能長齋,誦經靈章,萬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飛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泄。”
因為,“千遍通神,萬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經災履厄,騰景三清”。正由於如此,在天地運終,星宿錯度,日月失昏,四時失度,陰陽不調,國主有災,兵革四興,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師友命過等事發生時,都要誦經,“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