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淨明祖師許遜(旌陽)真君聖誕
正月廿八,恭賀淨明祖師許遜(旌陽)真君聖誕
許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混元始祖,一氣分真。多劫之前,積修至道。勤苦備悉,經緯逾深。萬法千門,罔不斯曆。救災拔難,除害蕩妖。功濟生靈,名高玉籍。眾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願,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至道玄應,神功妙濟。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歷劫度人祖師,淨明普化天尊。志心稱念,淨明普化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許真君,道教尊為“神功妙濟真君”、“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淨明普化天尊”等,與張道陵祖師、葛玄祖師、薩守堅祖師一起被稱為“四大天師”。
許遜(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東晉道士,淨明道派尊奉的祖師,人稱許旌陽,又稱許真君。相傳著有《靈劍子》等道教經典。據道書記載,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只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祖師于東晉甯康二年(374)八月初一(亦有八月十五的記載)“拔宅飛升”,闔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受太上敕封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史雷霆總督天醫玉樞上相神功妙濟真君”。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
太熙元年,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真君東歸後,時逢彭蠡湖(今鄱陽湖)蛟龍為害,水災連年,許祖率領眾弟子,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斬妖除魔,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于東晉甯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闔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這裡。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歷代王朝賜匾表彰。唐時,民間信仰許真君開始興起,宋朝朝廷予以宣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