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道義之道
「大音希聲」 一語來源於《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勤奮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疑而將信;下士聽了道,反加以譏笑——不被他們笑,不成其為道。古話說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強的德好像懦弱,充實的德好像空虛;最潔白的好像污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 [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 大道隱匿,沒有名稱,卻唯有道善於始生萬物,又善於去完成。
《老子》在此處列舉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五種現象來說明道的無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音聲,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
《老子》認為音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無為的自然的音樂;一類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樂。無為的自然的音樂為道的音樂,符合道的特徵,是一切人為音樂之本,無所不在,無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無聲的,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人為的音樂雖然是動聽的,但這種有聲之樂的美是世俗的、暫時的,會「令人耳聾」,所以不宜提倡。
筆者認為,「大音希聲」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最美的音樂是無聲之樂,也就是:無形無聲,聽不見,聞不到,卻是一切有聲之樂之源,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二是,《老子》以「大音」來排斥和其相對的「五音」,以無聲之樂來排斥有聲之樂,以達到取消一切有聲之樂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三是「大音希聲」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於音樂的自由發展。
綜合老子全書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個哲學思想體系是崇尚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還有就是關於矛盾雙方獨立統一的相互轉化。老子說過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對我們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有幫助。
「無聲」、「無形」本來是虛空的東西,談不上「大音」、「大象」。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應是大音若無聲,大象若無形。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大音」、「大象」至少有一個負載它們的實體,才能顯示其「大」。
既然「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夠知「道」呢?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議人們以自然中的事例來理解這種隱藏無名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會」)中的「事例」來道破天機,比如為了澄清萬物生於「有生於無」的道理,老子描述了「車轂」、「容器」、「房子」等自然「事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當老子說有了車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時;當老子說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時;當老子說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時,老子所描述的這些「事例」皆有助於人們對於「無形」、「無名」之道的領會。無形之「象」(或「道」)無法直接道說,「象」與「道」就有通過「某事某物像什麼」(事例)的方式來獲得顯現。雖「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卻可以經由「事例」領悟「道」之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