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上清派開山祖師——紫虛元君魏華存
道教,一個傳承華夏文化神韻的古老宗教,在漫長的布道弘法教化育民的過程之中,誕生了很多個性鮮明且影響深遠的道門宗派,道教上清派便是其中特立獨存且不容怠視的一支,說到上清派便不得不提該派一奇女子——魏華存。
如君所見,魏華存,字賢安,生於晉代,任城人,後世尊稱「紫虛元君」或「南嶽夫人」,她便是道教上清派的開山祖師,亦即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師。
紫虛元君魏華存生長在一個不尋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陽元,是一位忠實的玄學追隨者,他「不修常人之節,不為皎離之事」,在當時正是道教天師道風靡於世的時候,作為知識界的精英分子之一,魏華存魏夫人的父親自然而然的接觸並一定程度上的接受了天師道的薰陶。
四十餘歲時,郡守派員訪察孝亷,魏舒被推舉到朝廷,對策合格,後升官至司徒,在他的影響下,魏華存自幼對玄學和道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耳濡目染天師道的傳道經典和方式,以其大德高行,博得天師道徒的擁戴,被推舉為天師道祭酒(所謂祭酒是指張道陵天師於東漢順帝時創立道教後,為了便於管理和教化民眾,遂在蜀中設立了「二十四治」,即在所轄教區分設的二十四個活動地域,而「祭酒」就是當時負責某一教區的最高首領),領職理教,克盡職守,在天師道中享有崇高地位。
魏夫人幼小時,隨父任朝廷官職,居住洛陽,因為家境良好,得以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平時喜讀《老子》、《莊子》、三傳五經及諸子百家。幼年時,因當機緣牽引便接受天師道,志慕神仙,靜默養煉。及其年長,信道之堅,修煉之望,日益強烈,所居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她要求離開家庭,住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但遭到了父親反對。無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讀道書,靜養煉。
其父對魏夫人的求道獨居行為甚為不允,在她二十四歲時便將其強嫁給太保劉文。劉文任修武縣令,魏華存隨至任所,婚後育有二子。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並沒有因為強婚生子而有絲毫退卻之心,而且崇信之心越來越誠。待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就和丈夫劉文分居,齋戒別室。持齋修道多年,廣搜道教靈文秘籍,終因精誠勤致神人開懷,降授《上清經》,並由魏夫人傳播於世,後世遂尊為道教上清派開派祖師。
紫虛元君魏華存除開創了上清一派外,留下最為著名於世的是一部《黃庭經》,《黃庭經》分為《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中景玉經》三種。《黃庭經》以七言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諸神,以存思、存神為主要內容,歸納出三宮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系統養生理論和修煉方法,成為「內丹」、「女丹」理論之淵源。《內景》重脾胃、重氣養精、內觀一象,謂之「存神」,兼及女子閉煉之道;《外景》則重存思外界之神,僅述男子修煉之事。《黃庭經》破天荒第一次提到「上丹田」(腦)、「中丹田」(心)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臍),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奠定了中國氣功學存養丹田,保氣煉精,強身卻病,養生長壽「三丹田」學說的理論基礎,為人體科學養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黃庭經》繼承漢代緯書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說,汲取古代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和魏華存多年「懸壺濟世」的實踐經驗,對人體生理的描述,多與中醫學相通,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重視大腦的作用,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三國兩晉南北朝400年間,出現了葛洪(公元284-364年)、陶弘景(456-536)、孫思邈(581年-682年)三大道教醫藥學家,而魏華存(252-334)居其先,不愧是道教醫學家的先驅和開山祖師。
道教自創教開始便一直主張主張男女平等,強調陰陽平衡,其對於女性的尊重程度是其它宗教所無可比擬的。在道教神仙譜系之中,有很多聞名的女仙。然而,潛心修道之女性,造作經書流傳後世,並被尊奉為一代教派祖師者,無疑只有魏華存一人。道教尊崇的眾多女仙中,以西王母、南嶽魏夫人、麻姑、何仙姑並稱四大女神。其中以西王母地位最高,為女仙之尊,南嶽魏夫人位居第二。
總之,魏華存作為清虛元君、上清派宗師、道教之神,在道學、醫學、養生學、氣功學、文學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是在華夏5000年的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歷史地位。(文章為道山不老原創,鹹魚老道專欄,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