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快要消失的習俗 立夏必吃七家粥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這一天開始代表正式進入夏天,天氣逐漸炎熱。在古早時期,立夏是個重要的節氣,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行「迎夏之禮」。但現在人生活忙碌,反而遺忘了這些日子,而立夏吃七家粥的習俗也逐漸消失。
雖然今年的立夏在五月五號,但其實在下一個節氣小滿之前,都屬於立夏的範圍。在舊時代的觀念中,進入夏天後各種毒蟲毒蛇都開始活動,同時天氣過於酷熱,對人的健康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在夏季的節氣中有著許多祈求平安的方式,而立夏最常見的就是吃七家粥。
台灣曾有在立夏吃七家粥的習俗。(示意圖/shutterstock)
所謂的七家粥,就是跟左鄰右舍七戶人家互相交換白米等穀物,回家後再將換回來的米與五種不同的豆類或穀物煮成粥,就是所謂的七家粥。古早習俗認為,在立夏時吃七家粥,能獲得一整個夏天的平安。類似的習俗還有七家茶,只是將穀物換成茶葉。
台灣以前是農業社會,這個吃七家粥的習俗除了祈求平安,同時也達到敦親睦鄰的效果。農業社會時代,平常農家的活動不多,吃七家粥、喝七家茶就成了當時聯繫彼此感情的活動之一,讓鄰里關係變的更加牢固。
但隨著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商業社會,大量的農村人口外移,吃七家粥的習俗也逐漸消失,現在僅有少數農村可以看到這個習俗,雖然如此,台灣的習俗中還是非常重視立夏這個節氣,因為這是夏天的開端,除了努力打拼,也要時時充水分才不會中暑造成自己與他人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