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6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戒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7-31 00:39: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戒律

道教戒律,為用以約束道士行為,以防止違反教規的警戒條文。戒律係借神明的名義約束教徒,作為教徒遵守的思想與行為準則。道教認為學道不受戒則無緣得上仙。將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道的路徑。


戒亦作誡,原始道教便有所謂道誡,最早見之於《太平經》,如虛無無為自然圖道畢成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有過死謫作河梁誡.衣履欲好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亦列有道誡,如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意志不可盈溢,違道誡。人欲舉動勿違道誡,不可得傷王氣,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滅,故道誡之等。所謂道誡,即道君對人所降的勸誡.警告.文告,是宗教用來規範人心,約制其行為的。戒律係由道誡發展而來。所謂戒律,即宗教借天神之名,用以約制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定。道教教義謂,人的罪福.生死.貴賤等,都是行愿所得,非道非天非地非人所為,學道之人,必須積善.定念.修德.理身,有所禁戒而不惡行,精進為善,積德累功,以求正果;否則,學道不受戒則登仙無緣。因此,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行為.愿念的準則,違背了要獲罪受遣。


道教十分重視戒律,如《雲笈七籤》卷卅八《說戒》便說: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不居,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近為真身也。此實由宿世本行,積念累感,功濟一切,德萌萬物,因緣輪轉。罪福相對,生死相滅,貴賤相使.賢愚相傾,貧富相欺,善惡相顯,其苦無量,皆人行願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萬物所為也,正由心耳。……故有道之士,取諸我身,勿求乎人,道言修身其德,乃真斯之謂也。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

道教戒律種類很多,律條有簡有繁,制約有鬆有緊,總之而言,有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之分。《玉清經-本起品》說:
秘要之階,不過慈善,慈善之法,不違科戒。戒有多種,人亦多品。

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
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制,不令放逸,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
下品之人:惡心萬般,難可禁制。下品之中,復有二品。
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觀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儀 之戒,以自防護,令無越逸。
下品者:身同禽獸,雖有人形而無人心,縱受其戒,終無所益。

道教奉行隨緣受戒,因人受戒,最上者無所持,最下者受亦無益,主要是對中間者,用宗教道德導之向善,勿使為惡。 

道教最早的具條文式的戒律,可能是據《老子想爾注》而造作的《道德尊經想爾戒》,全文為: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劫,此上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
  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或謂張道陵創五斗米道時便已有戒律。《正一法文》卷下說: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在卷上中規定,受戒後要誦記通行,恆存思行,持憶不謬妄,則不犯科。

道教之有戒律,並非源自佛教,實源於我國古代之齋戒;但就其某些內容及條文形式,或有所模仿於佛教。道教之有正式戒條,乃兩晉南北朝上清.靈寶及新天師道等道派所制作,一般都說是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所下傳。其內容不外是以維護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特叮是三綱五常觀念為主旨。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5 01: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