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3-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74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知識不等於證悟圓滿》
*「法句經」一則故事: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一位精通三藏,嫺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
*另一位比丘,則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祈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踫面了。
*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
*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懷,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習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
*佛陀親自問熟習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
*熟習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教導別人,自己卻從不親自修行。
*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問題。佛陀因此讚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知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有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
*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習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放牛人,只為放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
*所以說,熟習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
*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的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明白其中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嗔、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世與來生沒有任何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昔日洞山良价禪師,也體悟一首偈語: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此偈白話是說:「真道妙法,切忌向外尋覓,既不在經典文字中,也不在高僧大德口中,就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要去尋找它,也只是離本性更加遙遠。我今天獨自在四處遊方,處處都碰到我的影子,但影子雖是我,而我卻不全然是影子。應該如此看待世間一切事,才能夠契入真如本體。」
*因此,他進一步推理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真如本性的投影,而非真實。
*所以修持的功夫,與其向修正行為的「影子」下手,不如向真如本性「實體」下手。
*由以上,古時修行者的實例,至回溯現實科學角度衡量。若一個人心亂如麻,終日心猿意馬,那麼縱使有天才的智商,也無法成就什麼事;相反的,一個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心平氣和,集中注意,專心去完成一件事,那麼成就應遠大於心慌意亂的天才了。
來源:道法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