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3-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雖見似有」,這個有是假有,佛經裡也稱為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燄,如聚沫、如芭蕉」,佛經上有許多的比喻,
金剛經上把它比作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明有沒有這個相呢?有這個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
「既無自體,原同法界」,我們要追究它的確沒有自體,一一法都沒有自體,那麼它體是什麼呢?體就是一真法界,
體就是真如本性,的確一切法同一個根源裡面發生的,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同一個根源。「如是一一推徵,三諦具足」,
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三觀。詮此義時,聞已生解,契圓理機,便是寫經,經是詮表生解義故。如其不觀不推,
迷心取相,寫亦奚益哉?」,寫經又有什麼利益呢!那麼這個解釋完全是從理上來觀察,可以說是最為深入,真正能夠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緣解釋要透徹得太多了。
但是這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夠達得到的,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佛經裡面真正的意趣是在這個地方,那麼這一段經文是講寫經,
主要提的是寫經,用生命布施寫經,那麼這就講到發心的相狀。在大智度論裡頭說,如果有人發願,願自己將來作佛要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人就是發了菩提心了。可是發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樣了,他的言行也就變了;我們曉得我們的言語、行為都是受心的指揮,所以心清淨,
我們的身口都清淨,心是個佛菩薩的心,他的言語行為沒有一樣不像佛菩薩,會改變的。如果說心發了,言行還沒有改變,那不是真發心,
真正發心一定改變,他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行動裡面,能看得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