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3-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請儀不相同,裡頭意趣也不一樣。末後「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
第三「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教義裡面也有五,「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
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廣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為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
所以講解一定要透闢。「譬喻令解」,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
「引事證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舉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第四得其意」,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
信心就清淨了。那麼第三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淨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三,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
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這裡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
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麼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裡還對於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
對於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
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對自己是清淨、無為,就是深心,
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淨無為上,這個快樂啊!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願迴向心,這樣菩提心才現前。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現前是得其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