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79|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再談從“三”柱香裡傳遞出的傳統文化智慧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2-3 00:45: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再談從“三”柱香裡傳遞出的傳統文化智慧

無論是虔誠地拜謁過名聖古道的鼎盛香火,還是晨昏定省供奉自家案前的淡淡青煙,只要接觸過香的人都自覺地遵守著一個規矩,那就是上香的數目一般為三支。
燒三柱高香已然成了中國人傳承了千年的習慣,圓融地滲進了每個華夏子孫的骨血之中,是穿越厚重的歷史仍然明滅閃耀的煙火。

可若是突然有一天在煙氣中百無聊賴地發問,為何獨獨是燃起三支香,為何不是數之極大的“九”以顯虔誠,為何不是數之極小的“一”以顯專一?

帶著此般疑問,在三支清香的氤氳裡,我們共同窺探傳統文化裡“三”帶來的無窮智慧......


“三生萬物”的無窮變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為世人所耳熟能詳。關於其中的蘊含的哲學思想,從古至今衍生出無數的解讀。

其中《淮南子•天文訓》是對它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道 (曰規) 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互感,沖氣以為和。由此觀之,“三”代表的是陰陽調和而化生的萬物,蘊含了無窮無盡之意。

因此在道家文化中,“三”也是極為推崇。燒香,也成為宗教儀式的基本內容。如道家供奉崇尚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以及主司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因而,道教燒三支香,也代表了對這三位天尊的信仰。


“天、地、人三才”的天人相應

儒家文化中雖無“三生萬物”這般直白地宣講“三”的地位,但“三”在儒家也是隨處可見,“三三不斷”!說起儒家經典,又不得不提及“三易”,即《連山》、《歸藏》、《周易》。其中,《周易》是我國三千多年前古典哲學名著,在《易傳•繫辭下》便提出天、地、人三才的說法。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在上,地在下,人生於天地之間。遠古時期,我們曾想開天闢地,曾想精衛填海,雖然表現出人類不畏懼自然,勇於探索與天地相爭的氣魄。但經年累月之後,才恍然明白,人與天地並非對立的矛盾體,人類最終要做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順應自然。

人要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以開物成務,建功立業,從而改變自身的命運。

因此,當從原始的燔柴祭天逐漸演變成燃香祭禮時,這三支香也可代表天、地、人。第一根香敬天,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第二根香敬地,祈求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第三根香敬祖先,感恩先祖福蔭庇佑,祈求子孫綿延,人丁興旺。

一縷心香,存善誠心。其實燃香,無論這三支是供奉道教三清天尊,還是最本初的天、地、人,燒的是香,但寄的都是情。傾訴:人存於世,總有他人與自己有所關聯,總不會是孤身一人。

可人像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喧騰,卻總有那麼一刻,那麼一事,卻無一人可共交談,或是害怕這心中隱秘被他人洩露,或是事情難堪被他人恥笑。可不宣之于口,於心中積壓難捱,此時那金身泥塑便是不二選擇。

燃上三支香,隨著嫋嫋青煙將心事緩緩道出,說與神聽。神不言不語,不獎不評,只等你傾訴心中所有的隱秘。傾訴後頓時心中如釋重負,百病全消。


寄託:天不渡人,地不渡人,神不渡人,人自渡。

燒香祈願,或是財源滾滾,或是官運亨通,或是金榜題名,或是子孫滿堂。在神仙前我們表述著自己的願望,而為了這願望,我們又常常發誓吃齋誦經、行善積德、不殺生、不為害,最終總有人得償所願。

信徒便越來越廣,在神仙前的許願便越發的真誠。香越燒越高,頭叩的越來越響,誓言越發越重。

但人若以心為香,把在神仙前才發的宏誓在平日便安安穩穩地踐行,或許便已是日日拜神,時時誦經了。

芸芸眾生的最虔誠其實是最自私,只是向外索求著......

因此歸根結底,拜神拜的是自己的心,燒香是外物,求心才是根本。所以,三支香只是歷史延綿繼承的習慣,若是心存善念,行善積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便是一支香也不燃,神自然也是長存心中,功德圓滿。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簽名被屏蔽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6-2 18:18:33 |只看該作者
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15:0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