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弟子的分類!如何拜師、敬師、奉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道教弟子分類:
1、學道弟子:學道弟子又稱皈依弟子。簡稱學生,是沒有正式拜過師的學生,只要交一定的學費就可以跟師父學習,當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機緣,師父不收費的情況。學道弟子對外不可說教導他的人是他的師父,只能說是老師。師父對學道弟子只有「教」的義務,沒有其他義務和責任。
2、入門弟子:入門弟子從字面上解釋的話,過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內室,「入門弟子」就是進了大院之門,成為了這個門派的成員(門徒),但不是可以隨便進入「內室」。入門弟子不同於學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師,需要遵守本門規矩。師父對於入門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賦,有一定經濟基礎,態度、心態要好,還得有悟性,願為本門做出貢獻等等。往往入門弟子是從學道弟子中產生的,也有的是經由中間人引薦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師父自己看中並主動收徒的。
3、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眾多入門弟子當中得到師父的青睞、認可而進入「內室」,獲得師父不傳其他弟子的絕招、秘訣,將來可成為師父的嫡傳弟子即接班人。
4、嫡傳弟子:嫡傳弟子一般也叫「親傳弟子」,就是師父親自手把手教出來的接班人。
5、關門弟子:關門弟子,就是指最後一個弟子,收完這個弟子就「關門」了,不再收徒弟了。
道教三寶為道、經、師三寶,皈依道寶,太上無極大道,即皈依身,永脫輪迴;皈依經寶,三十六部尊經,即皈依神,得聞正法;皈依師寶,玄中大法真師,即皈依命,不落邪見。「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三洞眾戒文》曰:「道經不師授,則行之不神」。由此可見「師」的重要性。道教玄門拜師傳統歷史悠久,自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起,已有5000多年。說到拜師收徒,其繁瑣和慎重程度,非道教莫屬。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子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一般情況下,拜師儀式短則半日,多則一日,可見其繁瑣異常。道教收徒較為慎重,多由道教的性質決定的。道教源於上古巫教,創始於東漢末年,以老子為教主並尊為太上老君。道教信奉長生成仙之術,並以「遣神使鬼」之符籙道術為其最大的特徵,攻于丹道、顯於醫學,因而,道教也是一種神秘的宗教。道教門派眾多,各門派皆有道術傳承,多師徒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因而道教師父收徒必定審慎,須量才授術,且「寧可道術不傳,不願所授非人。」正因為如此,道教師父收徒,必定以其品德為重,如此方能厚德載物,方能駕馭道術。至於行善積德之類,原本就是弟子自己的事情,不必贅言。道教的師父,多以弘揚道法為首要,無論丹道修煉還是法術傳承,皆是傳道,所以,若得品行端正、擁有慧根的弟子,實乃門派之幸事,也是道教之幸事,因而,向這些弟子費心傳授道法,是天經地義的,否則,道法不傳則難以了道,而若遇可傳之人而不傳,是為私心,則離道而背德,也不可。王重陽祖師修道多年,方得全真七子傳承道法而廣大門楣、道濟天下,可見得愛徒之不易。簡言之,道法始創於祖師,師徒代代相傳而香火不決,師父也僅是傳道之使者。通常情況下,道教全真派拜師收徒是嚴肅、隆重的,須有度師、引進師、證盟師三師。舉行皈依儀式的日期是不能隨意的,要擇吉或朔望日,最好選擇在祖師聖誕日。如三月十八王玉陽祖師聖誕、二月十五太上道祖聖誕、四月十四呂祖聖誕、九月初九重陽祖師聖誕、夏至靈寶天尊誕、冬至元始天尊誕等。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受到神話小說、民間傳說、影視劇等的影響,很多人都幻想夢想去拜個「神仙」,「大師」為師。豈不知拜師是學道入門傳承的關鍵。下面就簡略聊聊拜師傳承的相關事宜!
如何拜師:
1、在俗家信眾中有些人在網上看到一些發出皮毛巧語的或是搞些玄幻莫測的言論,功法就以為那不是大師就是高道就生拜師之念,想必很多人有這樣衝動。還有的是看到大師的所謂輩分高就去拜,對拜師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根本不了解。實際上拜師是道教傳承的固有傳統,它跟俗界的拜師是不同的,比如說相聲,唱戲,學手藝的拜師等於拜師傅(或者師父)是謀生的需要不是宗教信仰!而在道教里拜師是道門經法傳遞,慧命相傳的關鍵。不僅僅是理解上的那麼簡單。師徒之間如父子,又不同於父子。在道教里廣義上所有道門耆碩前輩都是師長,諸大天尊及各位祖師也是師,在道門傳承里真正拜師還要有經籍度三師,有的還約定要有登籙,證盟,保舉等師。而這裡說的師父是指皈依的度師。道門的傳承在道教是以「道」為本,師父教授下一代知識道法稱為「傳」,弟子以皈依「道"為本,接受師父的教導稱為「承」。師「傳」徒「承」故稱為「傳承」。拜師求的傳承必須要求得正統道教門派及明師的傳承。
2、說到「正統」何為正統?依奉道教戒律修行,不斷傳承法脈,才視之為正統。現在社會上打著「正統」旗號的太多了。說自己是正統,嫡傳的人更多,但是究竟是否是呢?這就需要時間來檢驗。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太少了。所謂的正統要依宗而立,那些在網上或者現代媒體上某某自稱為什麼門派什麼法脈多少代弟子。我估計他們說不出自己的歷代祖師尊號!更別說他們祖師傳承脈絡!還有一些都是是一些打著所謂民間秘傳門派的故作神秘,實際的行為加以時間論證好壞自然顯露!可以這樣質疑這些秘傳的門派,既然說自己是「秘傳」那為何又大肆宣傳自己,譁眾取寵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奉勸善信明辨要是非啊!道教的拜師收徒,是有既定程序,師父先引導弟子入門,煉其心,觀其行。看其材,度其善。並擇黃道吉日,通過上表,傳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寶,師徒傳承儀式才完成。再授其道法無論道教各正統宗派基本如此。現在網上那些可以隨便認師父線下根本不知道師父是在何處,又沒有傳承的,不用我在探究就已經好壞自知!
3、弟子拜師後要受戒,在祖師前信約自己,開始學習、修行。按侍師的禮儀來供養,尊奉師父結善緣。還有一些人自稱某某菩薩,或是拜老君為師,甚至說自己是某某神仙、菩薩降臨或收他為徒。如果按這樣理解累人,不言而喻。道家三寶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在道門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師,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的發願。在道門傳承里是要依據經法相傳的各有經典傳世。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外道附體所得的治病感應的能力而不是依據先賢祖師們留下的經論來作為修行的依據跟證明,是沒有慈悲智慧之心度眾生也證不了道的,不入正道的民間術士即便有神像顯靈有菩薩降祝也只是出馬旁門而已,歸不了正統也證不了大道。
4、真正的道教皈依是叫人獲得無上天人福報,出轉輪迴的,怎麼會讓人孤貧夭呢?至於民間某些門派的過功,過執也是靠師父給予,不是依靠自己修行得來,所以這跟道門的傳承也不是一回事。但是還要注意有以下現象:
(1)有許多人雖然拜師但是心態根本沒有擺對,認為一切都靠師父,依賴師父,如果師父沒達到自己意願,就馬上認為這位師父不行,轉投其他師父。
(2)也有拜師前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拜師後應該的責任跟義務。拜師後,也不知道怎麼樣繼續深造,不按師父教導的去修行,自己主觀上怎麼想就隨自己去做,就自以為是。
(3)有的人拜師後也不知道如何追隨老師學習,只象鴨子一樣等著師父填餵。而不知道從師父的言行中去了解跟師父怎麼學習?
(4)有的人拜師後還是內心迷茫,根本沒有認識到師父的重要性,一年裡能跟師父打個電話就不錯了。
(5)還有的人拜師後在這個社會生活工作中學道的信心逐漸退卻,有的覺得在師父身上得不到什麼,甚至又轉拜他人為師,轉投他門,或者乾脆放棄的也大有人在。
(6)許多人對拜師只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甚至,僅僅把它當作成功的途徑,找位出名的大師皈依下,領一張《入室弟子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為炫耀的資本。更有甚者甚至把它當做牟利的一個手段,成名的一個台階。豈知「名師易得,明師難求」的深刻。
5、當我們拜師時,我們需要自己正行自己自身的拜師動機,考量自己是否有內心正確的信念,隨師父走入玄門之內?是否進行成熟的思想選擇對比,更加應該考察所拜師父的人品及所學與實際?重要的是自己真正認識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為弘揚道教而決定拜師嗎?是否了解能接受自己拜的這個師父的思想,性格,生活習慣與優缺點,當師父的肯定也不可能是完人,也只能是比你先修行的略有認知或者小有成就的道士(當然大德行高道也是常有要看福報)。所以在拜師過程里不要把什麼都想的太美好,這類幼稚的思想結果是自己受累。要知道最主要的是自己考慮自己怎樣從師父身上能學習到真正想學的,成為自己境界提升,諸多問題都是每個想拜師求道前深思並要慎重的。
6、當前有些人打著一些吹噓自己的旗號收徒,雖然這些我也無力駁斥和阻攔,但是我還是要提醒雙方,既然拜師與收徒,雙方就要擔負起師父與徒弟間的責任跟義務,做師父的不僅要傳道,解惑,授業。而且要關心徒弟品行,生活,事業有責任去引導寬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師父只是過多的滿足自己虛榮心,更有一些打著收鬼捉妖類似一夜成仙的名義在網上招搖。江湖行走的很多大師們也是走到哪裡就收到哪裡,對於徒弟根本沒有盡到責任。當然在求道修行的信徒中有的人確實是心無旁騖的修學,但是忘記了儘自己為徒弟的準則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所以無論是對於拜師收徒的哪一方都要自重、慎重、倚重我們自己的信仰之心!
拜師注意事項:
道教玄門有拜本師和拜學師兩種說法,本師稱「師父」,學師稱「師傅」或「先生」。「師父」和「師傅」雖音同而意別,「師父」(本師)一生只能有一位;「師傅」(學師)可以有多位。弟子稱呼時均為「師父(傅)」,但對教內人士介紹時,以示區別,稱本師為師父,稱學師(師傅)為先生,使人一聽便知。道教認為,皈依入道修行出家,投拜師父如同睜眼投胎,猶於再生父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要事師如父(師父稱謂由來)。《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師,敬同於父」。這個師父為本師,亦稱度師、恩師、家師。學師,即師傅,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出家弟子或在(俗)家弟子住廟修持三年,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為其舉行冠巾儀式,如逢叢林放戒,可推薦前往受戒。修道之路漫長而艱難,需要掌握更多的玄學。本師感於自身才疏學淺,為了培植仙根,期盼弟子成才,使其提高造詣,踐行仙道真諦,增長修為,濟世利人,弘揚大道,丕振玄風。就鼓勵弟子參訪高道名師,求授方術道法(如道功道術、琴棋書畫、醫武卜易等),這叫「拜師傅」。道教亦稱之為「拜先生」。
本師賜予弟子道名,依循道脈傳承續排輩分。「師傅」或「先生」只管傳道授業解惑,授予學識道要,切不可為已具有法派師承關係的修道者重賜法名或更改道名,這樣會被道門中人恥笑和瞧不起。修道人中亦有輕狂隨意,不明事理,貪圖虛榮者,本來已有法派師承。卻不顧道義,背叛師門,看到有名的高道後,竟隱瞞真情,逢迎攀附跑去投拜人家認師父,這樣的弟子則會被認為屬於不孝,受人唾棄,遭到鄙視。高明之師在收徒方面亦慎之,如知道前來拜師者已有法派師承(有師父),斷不可再收其為自己門下。若事後發現有隱瞞真相而拜師者,也要規勸教育,曉之以理,督促改過。以免惹來非議,聲譽受損,被人輕視。
為何供養師父:
道教認為,皈依入道修行,投拜師父如同睜眼投胎,猶於再生父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要事師如父(師父稱謂由來)。《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師,敬同於父」。這個師父為本師,亦稱度師、恩師、家師。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此話一點不假。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孝順雙親之人多逢坎坷,只可惜很多人尚不明理,卻將父母視為拖累,父母者,天也,不敬天則遭天遣,唯有愚痴之人為之。孝順師父同理。道教中講究事師如父母,因而,作為弟子必當謹言慎行、恭敬有加,不可猜忌、戲謔甚至誣衊師父,否則即是不尊。師父在側,則弟子當恭恭敬敬。古時拜師,必當與師父同食同住,伺候師父飲食起居,才算盡弟子本分。不與師父同食同宿,也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孝敬師父,這也是弟子本分。當然,時至今日,師徒亦未必能時時相守於壇前,特別是紅塵之中雜務繁多,多不能每日孝敬師父者,人之常情,但最起碼須對師父噓寒問暖、擇機探視師父並定期以錢財供養。師父多不圖錢財,但弟子須盡孝心。不過,如若這些都做不到,則至少不可對師父心存怨懟甚至惡語相加或詆毀師父,如此則不仁不義,完全沒了師徒之情分,不可也。若非得等師父開始清理門戶之際方思悔悟,為時已晚。諸君可曾見過因品行低劣而被師父逐出師門之人有誰大富大貴長命百歲的?其實,拜師入道之後,師父就開始成為弟子的依靠了。很多人拜師入道之後便開始順遂了,沒結婚的結婚了,有災難的也化解了,為何有此功效?真正的道教皈依是叫人獲得無上天人福報,出轉輪迴的,怎麼會讓人孤貧夭呢?如若固執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修來的福報,那或許已經錯了,當自己尚無巨大的功德足以轉運之時,是師父在為弟子承擔災劫。
師說-唐代-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上師傳徒以道;
中師授徒以藝;
下師以名利相;
與以酒肉相悅。
上徒尊其師,重其道,以師言為圭臬,以師行為明鑑,嚴以律己,歷練身心;中徒或信或疑,或勤於修習或怠惰好逸,終究難得真傳;下徒以師為靠山、為蓋傘,勤於攀附,在各取所需。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只能指路。能不能走下去,能走多遠,全在弟子自己。在走的過程中,師父會做個拐杖、做盞明燈,與弟子相伴。成為師徒,需要緣份。人世匆匆,人海茫茫,若得遇明者為師,乃三生之幸;若得遇聖者為師,則為萬世之緣、萬世之幸!若已遂願,就不要辜負了那盞引航的明燈。若仍在苦尋,千萬不要錯過了,也許就在你身邊的那份緣。尊師重道遲證道果。願自己不忘初心,謹做上徒。
(來自 大道康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