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寒衣節的傳說
寒衣,指禦寒所用的衣物。據《東京夢化錄》中說:“城市內外,於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指初一)獻燒”。《河間縣誌》中說:“農曆十月初一為寒衣節。舊時,祭墓、燒紙錢和紙衣,表示給亡者送衣物、錢幣。今民間的上墳燒紙”。《帝京歲時記勝》中也說:“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指和中元節的儀式相同)”。而《張北縣誌》就有更為詳盡的介紹,說:“十月初一日,謂之”鬼節“,各家祭掃祖墓,並以五色紙剪制衣褲,用紙袱盛之,上書祖先名號(指在衣物上,寫上收衣人的姓名,以免誤收),下書年月日、後裔(指子孫,即寄物人的姓名)某某謹封,照式制若干份(寫一樣的內容,製作數份),焚於墓前或焚在門前,取其子孫為祖先添衣之意”。
關於寒衣節的由來,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決定修築萬里長城。長城因工程浩大,故就在全國各地強擄壯丁來修,孟姜女的相公范杞梁也在修築長城的壯丁之列。范杞梁走後,他的父母不久便雙雙亡故,孟姜女一人在家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最後帶上親手縫製的衣物,要飯乞討前往北方尋夫,到了長城之後,結果丈夫范杞梁已累死在工地之上。孟姜女看到此情此景,猶如五雷轟頂,哭得死去活來,可謂感天地、泣鬼神,竟把剛修好的長城給哭倒了一大截。之後,她怕丈夫在陰間受寒著涼,就把做的衣物燒(捎)了,又把衣灰和丈夫的遺骨一塊埋葬。她因悲傷過度,身體極度虛弱,不久也就隨丈夫而去了。後人得知此事後,為她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忠貞不渝而感動。在很多地方,為了紀念、緬懷她,都給她建廟、立碑、撰文,歌頌她的真情與善良,貞烈和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就把“焚衣葬夫”這一天定為追悼亡靈的寒衣節了。
與清明節、中元節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後人對亡者的紀念。
在民俗學中,這一活動歸於社會風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類中。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亦有以烏糯飯祭墓的),在門前焚燒紙糊或彩印的衣褲鞋帽,也有去墳頭祭焚並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時,還有男磕頭不哭、女哭不磕頭等規矩。清佚名《燕台口號一百首》雲:"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正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淩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因為陰曆十月一是陰間的節日,鬼門敞開,精靈活躍,所以人們有很多的忌諱。儘量少出遠門,尤其是婦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膽小的男人們出遠門的時候,也要帶上桃木符或朱砂包之類的避鬼驅邪之物,仿佛只有這樣心裡才踏實,才真正感覺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