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44)佛地經論云:「令修善因,名為利益;令得樂果,名為安樂。又令離惡,名為利益;令其攝善,名為安樂。又拔其苦,名為利益;施與其樂,名為安樂。此世他世,世出世等,應知亦爾。」
(45)涅槃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或名泥洹、名滅、名寂滅、名圓寂、名滅度。
(46)諸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故謂之根。又由此善能生妙果,能生餘善,故謂之根。
(47)此如攝大乘論三卷云:「一、方便善巧波羅密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世親釋云:「共諸有情者:謂於此善共諸有情,如所共有。今當顯示:謂以此善,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利,要證菩提此意方遂。
是故若有如有思惟:所有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利,如是名為共諸有情。方便善巧顯示般若及以大悲: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此由大悲迴求無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釋等富樂果。
由了知故,不起煩惱,此即般若。」
(48)菩提道次第釋云:「此中敬禮、供養、勸轉法輪、請不涅槃、隨喜福善,如是五支,名為積集順緣資糧。悔罪一支,名為淨治逆緣諸障。
為令長養自善事故,隨喜品中,於自作善亦修慶喜。迴向一支,謂令於所已積集、所已淨治、所已長養諸善,雖極欲少,增為多廣,及現在世所感果將罄盡者,令永無盡。以要言之,此為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種所攝。」
(49)意樂,即是思。
(50)離苦得樂之道,獲十善業道之道,成佛之道。
(51)陳那云:『言「願無錯誤」者:謂當願其恆常遠離身心疾病。』釋迦知識云:『言「願無疾病」者:謂當願令一切時中,解脫無餘其俱生苦,及諸客苦之義。
言「眾生法利悉順成」者:謂令無餘有情成就法求。言「法利」者:謂獲法利,永不離失十善業道,即名為獲。言「順成」者:謂彼於法,無有修行及防護等一切煩惱,至極順適。
言「所有意望亦成滿」者,此中意望,是彼有情所有意樂。謂諸有情為欲成就所求義利所有意樂,亦復令其圓滿成就。
上來三頌,明勝解行所攝發菩提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