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5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閒話清明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4-6 09:29: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閒話清明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它將節氣日與民俗節日融為一體,是天時與人時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活躍生命,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在當代社會,清明禮俗的傳承創新體現在著重培育感恩情懷、提升生命倫理意識﹔貫徹環境保護理念,調整更新傳統祭祀方式﹔親近自然,擁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隻有我們主動進行清明禮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歷的4月5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古稱八風之一,它溫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風之下,天地明淨,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節氣,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農業播種的時節,民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在漢魏之際形成的寒食節,就承載了這一古老的祭祀傳統。清明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它走了與傳統節日生成的不同路線。古代節日一般依據節氣時令,但脫離節氣時間點,另外生成民俗節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這一路徑。但清明卻沒有沿用這一文化習慣,它將古已有之的寒食節俗收歸到自己名下,與此同時清明也改變了自身純粹屬於自然時間的性質。清明在唐宋後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在節日生活中得到落實與傳承。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社會的重大春祭節日。清明真正體現天人合一觀念。清明節俗豐富,但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親近自然、珍重生命。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禮敬祖先,慎終追遠 清明雖然晚出,但它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對於祖先的祭祀我國向來十分重視,上古四時祭儀中春季祭祀宗廟的大禮稱為春礿(後為春祠)之禮,當時尚無墓祭的禮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為“屍”的神主在宗廟祭祀。春秋戰國時期,墓祭風氣漸濃,《孟子》記述的齊人乞食墓間的故事,似可証明,但對於身份低微、財力薄弱的庶民階層來說,並不普遍。漢代隨著儒家學說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擴大,人們因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觀念日益深化,人們對於祖先魂魄托寄的墳墓愈加重視,上墓祭掃之風轉盛。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們就忙著上墳祭掃,湖北有民諺“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無論城郊還是鄉村,清明祭祖掃墓都顯得非常熱鬧,古代帝王宮廷祭掃陵墓的聲勢與排場自不必說,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籃擔盒、攜紙將燭,競上墓地。

上墳祭掃,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掛紙燒錢﹔一是培修墳墓。唐代以前已有燒錢祭亡的習俗,但因寒食期間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紙錢,人們將紙錢插掛在墓地或墓樹之上,有的壓在墳頭,表示後輩給先人送來了費用。這種因禁火而改變的祭祀習俗在當時曾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但民間習慣一經形成,就往往成為一種特定的民俗傳統,它在後世已不禁火的環境下仍然流傳,掛錢成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隨著寒食禁火習俗的鬆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們不再忌諱燒紙錢,再說清明本來就是鑽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爐香”,自然有它的靈應。燒紙錢與掛紙錢的習俗並存。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是清明掃墓的又一活動。在雨水到來前的春季,人們借清明祭祀的時機,對墳墓進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盡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這種習俗行為,“但有隴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由墓上有無新土可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現在某些鄉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作為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識,民間有“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的說法。清明祭掃在傳統的宗法社會裡的確不能等閑視之。民間也有一套自發形成的習俗壓力,“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的俗諺,正是對試圖不履行祭祖義務的人的告誡。


清明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在祭祖儀式結束後,族長主持共商族內大事,申誡族法家規,最後會聚飲食。以同食共飲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團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所謂“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如《詩經•公劉》所記“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飲之食之,君之宗之”。後世祭祖費用一般由專門祭田田租開支,祭田為祖業族產。(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5 06:1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