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4-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普門遍入大乘力」,講得是大乘的力量。許多學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根據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為: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三藏。
比如《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像《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等屬於大乘的經典。但對於學習經論來講,並非說你學了大乘的經典,就等於你是大乘,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在於發心。你發的是菩提心,你學的一切都是大乘。相反你發的是出離心,你所學的都是小乘。
大乘與小乘不是屬於什麼法門,而是在於你的發心大小,這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發心的主要特點:就是要發菩提心。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種願心,充分顯示出大乘行菩薩道的氣魄!
「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要講究方便善巧,就像《維摩詰經》裏所說的那樣:「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
你先要給眾生講一些使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再給他們灌輸佛法的道理,引誘他上當!上佛法的當,上好當,而不是壞當。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
他喜歡下棋,就陪他多下幾次,慢慢跟他講,用佛法去開導、開導他,這就是說,弘揚佛法,目的是想讓他修學佛法,使他受益,這就是方便善巧。
如像那些搞哲學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談哲學,然後跟他討論佛法與哲學的關係,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引導他上佛法的當,他對佛法有興趣了,他才會學佛。
對吧?「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不具備無量法門的道理,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你所度的物件,人家問你幾個佛法上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麼這個眾生怎麼度啊?
「法門無量誓願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所度的物件。像觀音菩薩應現什麼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觀音菩薩為在家人說,也為出家人說法,為男、女、老、少說法,有時以國王的身份說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為眾生說法。菩薩說法度眾生,根據眾生的不同善根,示現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眾生。
菩薩要度眾生,要做到無孔不入,這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的表現。 |
|